西湖龙井非遗传承人周生德
非遗传承,美学好物
寻觅非遗良品,融入品质生活
打造有温度、有文化底蕴、有家国情怀的生活方式
(专用图标已申请版权保护)
跟着非遗去旅行——年度风云榜全国百强榜单
西湖龙井传承人周生德
对中国人来说,“茶”是一个温暖的字,它不仅仅是一片绿叶,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周生德,作为一名茶人,几十年如一日,用匠心做茶,为茶行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周生德,国家高级评茶师,一级制茶技师,中共党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代表性传承人,杭州工匠、浙江工匠,中国制茶大师,炒茶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非遗工坊领衔人,历次西湖龙井茶标准样参制者之一,“狮峰龙井茶”团体标准起草人之一。
匠心语录
匠心做茶,诚信经营,为西湖龙井茶的传承发展,为“杭为茶都”的品牌建设增光添彩。
周生德:茶人之道
对中国人来说,“茶”是一个温暖的字,可以入诗,让人品出许多雅趣和情致。中国人对茶的感情,也成了一种情结。
而作为一名茶人,从事西湖龙井茶生产加工和茶叶审评工作30余年,杭州“狮牌”茶叶联合创始人周生德的骨子里,更有一份对于西湖龙井品质传承和弘扬的坚守。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是什么让“碧波荡漾一抹香”的龙井茶名扬天下,而又历久弥坚?
“诚信”——这是周生德心目中关于西湖龙井茶立于“中国名茶之首”的核心竞争力。
言必行,信必果。周生德坚持茶企标准化体系建设,在茶园源头管理、茶叶品质提升、品牌塑造与宣传、产品规范销售、炒茶师技能培训、茶品体验环境等方面下功夫、花气力,全力维护着杭州西湖龙井茶的品牌形象。
为确保产品质量,周生德从源头把控,实行茶园基地化建设,联合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合作茶农,成立西湖龙井茶无公害基地,聘请农技专家对茶园的管理及茶树的施肥、喷施农药等实行技术指导,实行无公害化生产。
在制茶工艺上,周生德坚持传统手工技艺不丢失,创新优化技艺也要精良,致力于西湖龙井茶制茶工艺的传承与拓展。
“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已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西湖龙井茶机械化的普及,手工炒制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而且主要集中在40岁至60岁的年龄段,缺乏进行技术创新和向中高级技能人才发展的平台和空间。
如何克服这一瓶颈?周生德心里明白,只是种得一亩良田、制得一手好茶,那只是茶工;身为茶人,更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和担当。
为了保护、传承、发展西湖龙井茶的传统技艺,保证和提升产品品质,同时为培养炒茶、评茶高级技能人才,周生德成立技能工作室,将技能大师和研修对象师徒结对,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使茶叶加工,尤其是手工制茶技能得到传承,把茶叶加工创新结果、绝技绝活、具有特色的生产操作法及时总结和推广。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技能娴熟、拥有绝技的炒茶技师和评茶技师新秀开始崭露头角。
在坚持技艺提升的基础上,周生德还把制茶技艺指导深入到了更多的农户。30年来,他在每个茶季普及收茶,每年涉及到西湖龙井茶产区的村庄达10余个,农户1000余户,给农民带来经济收入达千万元。
在周生德和他的团队成立的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文化体验馆里,慕名前来的茶爱好者络绎不绝,他们开展龙井历史文化学习、茶园管理、传统采摘及制作体验、茶知识科普、茶品鉴及茶宴文化体验。
这正是茶——色香俱浓怡心神,苦尽甘来功自成。
“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西湖龙井早已不是一片绿叶,更承载着茶休闲、茶旅游、茶产业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周生德作为一名茶人,几十年如一日,为狮峰龙井、西湖龙井乃至整个茶行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同那西湖龙井的香馥若兰与沁人心醉,彰显着卓越的匠人品质。
非遗体验地、旅游打卡点:
地址:杭州市梅灵南路3号
非遗美食邮购热线: 13810295118
树立行业榜样 提升企业形象
扩大产品知名度 年度人物影响力
非遗体验地 旅游打卡点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中国民协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中国民协“民间文化(非遗)进校园”课题组)
——END——
关于我们 “非遗产业”发展计划 非遗旅游产业、非遗美食产业、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非遗体育竞技产业、非遗演出产业、非遗数字化产业、非遗游戏产业、非遗服装鞋帽产业、非遗酒店民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礼物、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非遗展览展销、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亲子体验、非遗公司团建、非遗社区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教材图书出版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产业园、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等全领域非遗产业链建设 联系我们: 13810295118(微信同号)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