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3星期五
农历2025年3月26日

人民日报:中医药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人民日报整版聚焦丨中医药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药就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如今,中医馆开到越来越多国家、中医药人才济济、药企加速国际化布局、海外教育开展顺利……多年来,中国不断加大中医药服务出口力度,贡献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方案,中医药海外接受度越来越高。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中医药已经传播至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内容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建设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医针灸”和“藏医药浴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中医药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在匈牙利,每年的中医大型义诊活动现场都人头攒动,就诊者排起长队;在南非,针灸成了约翰内斯堡大学最受欢迎、最难申请的专业之一;在柬埔寨,中国医疗队用中医药医疗服务帮助当地提高了医疗水平,赢得各界普遍赞誉……

  

中医药“走出去”步伐坚实,深化了世界各国对中华文明的了解,已成为促进全球卫生健康事业、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图片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一家中医诊所内,巴西中医师克劳迪娅·巴斯托斯·奥利维拉在为患者进行治疗。据不完全统计,巴西的中医药从业者已有20万人,针灸、草药等疗法已纳入巴西全国统一医疗系统。本报拉美中心分社 威廉·科埃略·维亚纳摄


图片

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真纳大学,中医药用植物研究团队带头人穆什塔克·艾哈迈德教授(右一)向学生们介绍中医药用植物的使用方式和功效。本报巴基斯坦分社 萨义德·迈赫迪摄 


图片

中国援津巴布韦医疗队医生胡莎(左一)为当地患者诊疗。本报非洲中心分社 希拉兹·莫林摄


图片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以下简称“圣普”)位于非洲几内亚湾东南部,地处赤道,当地年疟疾发生率10‰以上。自2017年起,中国援圣普抗疟专家组采用的青蒿素复方“中国抗疟方案”,助力圣普消除疟疾战略计划。图为3月19日,中国专家组在圣普梅索西区戈拉格兰德村为当地居民做疟疾快速检测。阿雷西亚·多斯桑托斯·拜亚摄


图片

2023年,中柬两国政府联合公报提出,加快推进中柬中医药中心建设,中方将长期向柬埔寨派遣中国医疗队(中医)。2023年7月4日,第二批援柬中医医疗队抵达柬埔寨首都金边,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工作。图为在金边的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内,援柬中医医疗队的护理专家向柬方护理人员传授中医适宜技术。泰萨摄


图片

德国中医药专家、汉堡大学附属埃彭多夫医院汉萨美安中医中心主任斯文·施罗德介绍中心阅览室中的多语种中医专业书籍。本报欧洲中心分社 肖晶摄


图片

德国中医药专家、汉堡大学附属埃彭多夫医院汉萨美安中医中心主任斯文·施罗德展示该中心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联合科研项目“中医药在延缓渐冻症发展中的临床表现”。本报欧洲中心分社 肖晶摄


图片

中医药同阿联酋传统草药学理念契合,在阿联酋得到广泛应用。北京同仁堂中医馆自2011年以来,在迪拜共开设两家门店,主要经营中医诊所、中成药销售及进行中医药相关宣传推广活动等。图为中医馆医生在为患者运用手法点穴治疗。本报中东中心分社 塔里克·易卜拉欣摄


图片

3月15日,针灸课老师胡紫景(中)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给学生讲解针灸相关知识。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于2020年2月正式开设针灸课,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本报非洲中心分社 希拉兹·莫林摄


图片

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内,当地雇员在中药加工车间包装中药。

丹尼尔·莫尔纳摄




新华社:中医药文化做“引” 融合产业焕新机


古老的药都,散发着缕缕药香。记者近日在部分中医药产区采访时了解到,地方正探路试水,以薪火相传的特色文化为“药引子”,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提速,带动科学种植、数字化、文旅融合,使古老的中医药焕发新机。


源头把控 保证药材品质


传承中医药,保证药品质量是关键一环。北京同仁堂原中药高级技师崔庆利指出,国家中药有图谱的品种是12807种,把控好这些药材的品质,使其从采集、育种、种植、炮制等环节都如法,才能保证中药药效的最好发挥。药效到位了,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基础就夯实了。


河南南阳是医圣张仲景故里,中医药文化底蕴厚重。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副局长崔松涛介绍,南阳中药材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艾草之乡、辛夷之乡、山茱萸之乡。近年来,以仲景宛西制药、河南福森、仙草集团等为代表的企业深耕现代中药领域,尤其是艾产业快速发展,市场份额已占全国的70%以上,成为南阳的重要特色产业。


作为明清时期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河南禹州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36种道地药材优势,优化品种布局,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科技”五位一体经营模式,建设高标准中药材种植体系。禹州市中药标准化中心负责人郝占超表示,目前全市种植大户、种植合作社达到200余家,规模化种植基地96个,擦亮了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禹州丹参等“禹”字头道地药材的“金字招牌”。


河北邢台内丘县是扁鹊行医之地,也是全国重要的酸枣仁生产加工集散地。该县立足酸枣产业全产业链打造,以酸枣标准化种植基地、酸枣仁产地仓和酸枣仁大健康产业园为抓手,全力推进酸枣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河南焦作是铁棍山药原产地,近年来在电商渠道“出圈”的山药世家张宝山品牌传承人张小卫介绍,企业从育种抓起,驯化野生怀山药,坚持24节气有机种植,传承28道非遗炮制技艺。同时,企业积极创新山药咖啡、山药冰淇淋等跨界产品,探索展现古老中药的新形式。


创新引领古老中药“焕新颜”


河北中部的保定安国市有着悠久的药市交易文化。近年来,安国先后建成现代中药工业园区、现代中药农业园区以及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数字中药都等系列产业发展平台,加快中医药产业向标准化、数字化、国际化的方向转型。


在安国数字中药都,中央交易大厅可联动全国60个道地药材基地,实现产地和销售市场的互联互通。全国各地的中药材实时购销行情时刻显示在中央交易大厅的显示屏上,“千年药都”正经历着数字化的变革。


图片

图为安国数字中药都市场

青蒿素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近年来,禹州市天源医药集团打造了青蒿精油洗护等特色产品。公司副总经理赵中亮表示,公司正在向合成双氢青蒿素等系列原料药进行深入研发及生产。


同样,内丘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张占锋表示,内丘利用当地的扁鹊文化资源和酸枣仁安神助眠的特性,着力打造“助眠”产业,融合助眠食疗理疗的相关产业已在扁鹊湖周边布局。目前,内丘正在推动实施以助眠为主题的11个酒店民宿项目,项目总投资20亿元。


老药都禹州也在加速创新。禹州市孙思邈医药研究院院长逯安新介绍,禹州利用独特的中药炮制理论和加工技艺,催化出数十家“九蒸九晒”炮制企业。在青山药业、河南同慎德中药科技等企业,记者看到,“九蒸九晒”系列产品丰富多样,尤其是药食同源品种在线上渠道、年轻人群体中颇受欢迎。


文化打底 融合延伸中医药产业链


中医药的弘扬传承,需要推动文化向教育、文旅等产业延伸。南阳市张仲景博物院副院长刘海燕介绍,南阳市正以“医圣文化园”为抓手,推动文化交流、中医诊疗、研学体验、观光旅游等功能为一体,使南阳成为中医药文化旅游地、中医高端人才孵化地。


南阳张仲景健康养生研究院院长刘世恩指出,2016年在南阳创建的仲景书院是培养国家实用型经方高级人才的官方中医非学历教育机构,下一步留学生培训、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万名中医医师轮训”等都将纳入培训项目。


图片

图为仲景书院夜景

为推动民间中医药技艺传承与现代高等教育创新传承相结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针灸骨伤系副主任李明哲表示,学校设立传统医药非遗传承创新中心,牵头成立全国传统医药非遗传承创新合作共同体,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在中医药文化深耕方面,安国没有忘记其兴盛的根基——安客文化。安国市按照“古建筑新展览”的设计理念,修建安客堂博物馆,成为安国市展示地方文化的窗口和名片。


图片

图为复建后的安客堂博物馆


脱胎于刘守真祠的保定市中医院也正加速复建守真中医药博物馆。保定市中医院院长王晓青表示,中医院将继续与教育局合作开展中医药文化研学活动,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中医药文化活动,让中医药文化渗透到教育和生活中,弘扬中医药文化。


图片

图为怀帮会馆横梁上的同仁堂银票壁画


禹州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馆长张志伟表示,“禹州药会”、怀帮会馆、十三帮会馆等文化载体的挖掘保护也在提速,并推动中药材市场平稳交易。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目前聚集药商500多家,经营中药材品种2000种以上。

(来源:新华社;记者陶俊洁、李唐宁、张新新)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中国民协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中国民协“民间文化(非遗)进校园”课题组)

非遗热线:13810295118

——END——



关于我们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属的开展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成果展览、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文创设计、非遗产业园建设、非遗产业链建设的非盈利性内设机构。


“非遗产业”发展计划


非遗旅游产业、非遗美食产业、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非遗体育竞技产业、非遗演出产业、非遗数字化产业、非遗游戏产业、非遗服装鞋帽产业、非遗酒店民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礼物、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非遗展览展销、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亲子体验、非遗公司团建、非遗社区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教材图书出版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产业园、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等全领域非遗产业链建设



联系我们:

13810295118(微信同号)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图片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

https://www.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