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6星期日
农历2025年5月12日

清华美院:第二届全国乡村艺术建设论坛综述(附演讲嘉宾发言)



2024年12月7日下午,“第二届全国乡村艺术建设论坛”在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举办。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项委员会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分享了乡村艺术建设经验,从不同角度对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提出了真知灼见。




“创意激活乡村:文创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论坛合影

论坛现场

“创意激活乡村:文创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论坛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室内设计系副主任杨宇主持。每个乡村都拥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资源禀赋,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的过程中,“文化创意”承担着“转换器”和“孵化器”的作用。在2022年出台的政策文件《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从八个重点领域赋能乡村振兴,其中第一个就是“创意设计”。如何推动文创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本论坛关注的核心议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发言题目为《艺术赋能——政府与高校双向奔赴》。报告提出美术对经济社会与城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深度挖掘各地自然人文资源,拓宽艺术赋能乡村的范畴,采用政府主导、高校专业赋能的模式,对于当前乡村振兴有积极作用。报告以南山村艺术季为案例,为创意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提供了新视角。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发言题目为《关于艺术赋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报告探讨了艺术赋能乡村的战略转变,指出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着文化认同、可持续发展等主要挑战,提出挖掘地方文化并进行当代转译、提升乡村公共空间美学品质、构建多方协同机制及应对 AI 挑战等观点,指出乡村建设对设计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崔冬晖发言题目为《乡村振兴的边界——山前白夜大地艺术展》。该案例以自然和美育为核心,融合艺术、文旅,经多方协作,将艺术作品与乡村环境相融,借助多种方式提升影响力、活化乡村,后续艺术驻留计划更显对乡村振兴的持续推动,为乡村振兴的艺术实践提供了范例。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谢亮发言题目为《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与价值》。报告分享了安徽大学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借项目驱动、驻村帮扶及跨学科协作,解决乡村建设痛点,以实例彰显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价值与积极成效。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科带头人张红松发言题目为《艺术乡建向美而行,创意赋能和美共融》。该报告阐述了哈尔滨师范大学设计团队在乡村建设中的探索,受乡村建设高校联盟启发,借地域资源,以创意设计为手段,多个实践项目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助力乡村振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陈辉发言题目为《雕塑艺术赋能乡村建设》。报告阐述了雕塑于乡村振兴的独特作用。通过多地域案例,展示雕塑与乡村环境、人文、旅游融合的多样形式,彰显雕塑艺术为乡村铸标识、增活力的作用。


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丽乡村研究院副院长杨小军发言题目为《透视浙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探索与实践》。报告介绍了浙江理工大学参与的古村落保护工作,为村落保护利用提供了范例和指导。


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吕海景发言题目为《艺术赋能和美乡村:多维度复合化的乡村艺术建设路径和模式》。报告剖析了东北乡村的困境,以本校学科为依托开展实践,提出教育、艺术与多维度复合化模式,为乡村发展开辟新径。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协理杨皓发言题目为《城乡互动中的设计师式方法与行动》。报告回溯了学院 2007 年起的乡村建设历程,从崇明到青浦乡村项目,借多种方式促进城乡共生,如生态农场、品牌创建、创意课堂等,为乡村注入力量。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吴春茂发言题目为《积极体验设计介入海派乡村老人共创实践》的报告,聚焦于海派乡村老人养老难题,引入积极体验设计理念,通过社区共创策略,创新乡村养老与社区发展的新模式。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马诚发言题目为《公益导入,设计赋能——新疆乡村产业品牌形象的崛起之路》,剖析了新疆乡村产业现状与发展诉求,通过设计赋能品牌,以实例展示品牌塑造策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发展。


北京服装学院谢天晓发言题目为《非遗之花在乡村绽放——农文旅融合下的工艺研学实践》,介绍了本校乡村文旅振兴团队的成果,从工艺产业困局出发,借乡村资源探究文旅融合,通过多地实践,激活乡村非遗传承。




“艺术美化乡村:环境设计提升人居品质” 论坛合影

论坛现场

“艺术美化乡村:环境设计提升人居品质”论坛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宋立民主持。乡村空间环境不仅与居民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而且作为记录和承载乡土文化记忆的媒介,是乡土精神的重要体现。本论坛围绕乡村建筑设计、空间改造与环境提升,讨论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路径,让乡村空间既能承载过去,也能指向未来。



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陈劲松作了《共食共生,美美与共——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再认识》的报告,从艺术介入乡村的现状出发,结合小渔村的改造案例,提出艺术赋能需要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并通过分析松赞酒店的案例,强调在推动乡村设计时,应根据不同村落的特点采取最合适的方式。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兰超作了《艺术生态融合,赋能美丽乡村》的报告,首先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并从绿色设计服务乡村建设、自然美育赋能乡村振兴、交流合作共塑农林文旅品牌三个方面进行了报告。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丁圆作了《地方设计——艺术实践与探索》的报告,通过分析日本设计师梅原真的设计案例,结合沙南老街历史文化街区艺术更新的实践案例,提出了感知的文化景观范式。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高家骥作了《历史增蕴助力乡村更新》的报告,通过具体事例指出乡村改造存在三大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包括加强历史记忆修复、营造特色文化场域及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周浩明作了《可持续乡村建设中的乡愁与乡土元素》的报告,以怎样才能使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提出“独特”是其重要的关键词,并分析了实现路径。结合实地调研和总书记号召,分析乡愁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乡土元素的种类,最后结合夯土别墅案例进行了进一步解释说明。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刘佳作了《乡土人居空间的传承与再生——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乡建教学思考》的报告,从人才培养方案持续优化、师生联动科研反哺教学、社会服务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三个方面出发,强调培养的专业特性、专业边界和跨界融合,并提出传承与再生是其教学的特色。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主任石红超作了《多维再现、艺匠融合——中国美院环境艺术系的乡土教学与实践》的报告,回顾了该学院环艺系的历史,阐述了自2015年起的教学改革,包括强调手绘、社会学观察与批判、精度等方面,并形成完整的乡土系列课程链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党支部书记李朝阳作了《理性审视艺术乡建、合理建设和美乡村》的报告,首先分析了当下艺术乡建以及乡村的现状,总结艺术参与乡村建设问题与挑战,通过梳理相关政策及建设逻辑,提出从以艺术审美为中心转向以生态美学为中心,深入探究乡村的美学价值。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仝晓晓作了《乡知,乡建——乡居营造实践漫谈》的报告,从乡村的类型出发提出乡村更新的四种方法,并以渔村生活博物馆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刘润泽作了《环境美化乡村与多利益主体协同路径探索》的报告,从设计美化乡村、社区网上平台、乡村生态设计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并结合实践案例以及调研访谈,分享了对环境设计在乡村振兴中作用的思考。


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荣侠作了《苏南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活化设计研究”——以张家港市西界港村景观更新设计为例》的报告,结合乡村人居环境的内涵、发展及困境,提出具体的景观更新策略。


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邵雨辰作了《设计趋势报告—改变景观:有关乡村环境的艺术》的报告,从设计趋势的角度出发,提出当下需要包容性设计来传承乡村文化。




“文化凝聚乡村:传统文脉涵养乡风文明” 论坛合影

论坛现场

“文化凝聚乡村:传统文脉涵养乡风文明”论坛由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邹锋主持。乡土社会拥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遗产。本论坛聚焦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发展路径,探索乡村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基层文化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传统文脉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功能,用艺术与文化的力量书写乡村振兴的美好篇章。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昕演讲题目为《守传统之正,创时代之新——云南鹤庆木纹金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报告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守正创新谈起,讲述了叠金工艺的源与流。展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艺的双向奔赴,提出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要遵循守传统之正,创时代之新的原则。


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副处长、手工艺学院院长尹传垠演讲题为《乡村集市——湖北宣恩县彭家寨艺术乡建实践》。提出乡村集市是重要文化载体、经济平台,以湖北土家集市为例讲述了彭家寨的集市空间重构,通过乡村艺术文创、景观美化、艺术活动“一节四季十二赛”共同盘活了土家集市。


贺州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张锋报告题为《拯救祖先的庙——传统宗祠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讲述了自己发现临贺故城、萌生研究心思、初获成果、结束“抗战”、面向东盟突围、回归岭南守望的心路历程,认为宗祠是构型中国社会形态的基石,守护宗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山东艺术学院城市艺术与创意学院院长王大海作题为《鲁锦“研学产”一体化开发的山艺模式》的报告。“一所高校、两代人、四十年的守正创新”,领衔鲁锦创新设计团队对鲁锦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教学实践、产业化进行了各类鲁锦艺术制品开发与生产。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李文浩作题为《设计赋能乡村文化传承实践教学》的报告。针对乡村记忆与现实的矛盾进行分析,提出新农村应该在适应新变化、新需求的基础上,保留旧的记忆,与传统融合,通过项目案例进行讲解多元一体的乡村文化传承,探寻少数民族聚居区筑牢民族共同体的艺术尝试。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施煜庭作题为《艺术与技术:乡村振兴背景下景观木结构装置实验》的报告。分享模拟江南雨景下屋檐的木材料艺术装置,锦帛与木材料完美融合的望春归织机等案例,剖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景观木结构装置实验基于艺术创作的实践教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教授原博作题为《花瑶挑花技艺的文脉传承与价值转换》的报告。以花瑶挑花技艺传承为案例,详述了花瑶挑花技艺的价值发现、美学背景,并基于这些研究展开了挑花图案与工艺、物产品牌包装与传播、服饰文化、民俗文化、美育课程等五个方向的研究,希望当代设计师回到乡村,传承文脉,创造价值。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产品设计教研室主任唐刚作了题为《沉‘靛’千年,青黛见福》的报告。分享了“沉‘靛’千年、青黛见福”唤醒计划团队以“抢救性发掘”仙游青黛文化遗产为出发点,致力于仙游青黛非遗文化的系统性保护、乡村文化繁荣及创新转化发展的实践案例。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高宁作题为《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报告。以湖州市南浔区荻港村“一元茶馆”的“青春版快闪店”引爆传播热点为例,强调我们应发挥“利用厚生”的传统智慧,勇担文化的保护者、传播者、传承者。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主任阿丽莎作题为《寻展古村落》的报告。以沙溪镇圣狮村《凤起狮乡》巡展古村落公共艺术展为主要案例阐释了艺术与设计在活化衍生古村元素、涵养乡风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展览部负责人庞恒作题为《乡村乌托邦·美育赋能——艺术乡建的路径探索》的报告。结合热点案例,着重从理论层面剖析乡村美育实践反思。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张熙作题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路径探析——对海南临高人偶剧团的调查及思考》的报告。从文化传统、传承难题与发展思路三个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临高人偶剧做了分析。





“产业振兴乡村:城乡融合促进共同繁荣”论坛合影

论坛现场

“产业振兴乡村:城乡融合促进共同繁荣”由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周林主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重要前提,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只有做到产业振兴,才能筑牢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本论坛探讨助推乡村资源价值化、产业化发展的多元路径。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弘作了《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模式探索》的主题发言,介绍了乡村建设高校联盟的工作和“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通过典型案例分享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发挥高校的作用,注入人才活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于历战作了《城乡融合的设计表达》的主题发言,从“城市化乡村”和“乡村城市化”的话题引入北京通州区马驹桥镇的项目实践,强调设计学习需关注社会问题并以实物呈现效果。


四川美术学院皮永生作了《远山结亲·新质互联》的主题发言,结合西南山区实践深入挖掘传统亲情文化,并用互联网新技术充实乡村的业态,实现和美乡村。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文波作了《基于“三堂三跨”融合性人才培养的乡村景观设计创新与实践》的主题发言,通过《乡村景观设计》的课程改革探索环境设计专业融合性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业经济系主任黄波作了《深耕文化、点亮希望:“多村并进·共创共富”实践探索》的主题发言,从农业经济学视角探讨艺术与乡村融合,展现跨专业协作带来的乡村发展新突破。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实践与创作处处长孔令强作了《艺术呈现生活:乡村艺术的影像创作与表达》的主题发言,通过传统与新科技结合的影像创作展示乡村之美并助力产业振兴。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工作室主任张健作了《珠三角乡村艺术建设的路径探索》的主题发言,从艺术的视角和方法阐述助力乡村振兴的方法,促进乡村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宿志鹏作了《公共艺术的城乡边界》的主题发言,通过案例探讨城市与乡村边界的定义,引发大家对于公共艺术如何介入乡村振兴的思考。





“故事点亮乡村:媒介联动讲好乡村故事” 论坛合影

论坛现场

“故事点亮乡村:媒介联动讲好乡村故事”论坛由上海电影学院院长何小青主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讲好“中国乡村”故事是不容忽视的一环。让社会更全面地认识、理解、认同乡村,提高乡村文化感召力,重拾乡村文化自信,对城市和乡村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董书兵作了《荒野艺术计划——空间·技术·思维》,通过“荒野艺术计划”结合数字技术和荒野空间,打造大型公共雕塑,通过空间、技术与思维创新,实现艺术表达与戈壁振兴的融合。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许牧川作《乡村创新与空间生产的两种经验与路径》报告,以广东省“百千万工程”聚焦城乡协调发展,高校通过“双百行动”和艺术设计大赛助力乡村创新,以集群设计的精英视角与广泛参与相结合,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张丹作《艺术赋能乡村的策略与方法》报告,通过乡村改造、大地艺术节等案例,以教学为核心,探索科技艺术与社会设计新模式,推动农村文化与生活品质提升,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张丽君作了《农业区域公用品牌视觉语言设计研究》报告,提出农业品牌与工业品牌的差异,通过视觉语言构建农业品牌价值,从法律、文化、社会规则出发,提出基于真实性和地方性特色的设计策略,助力乡村振兴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副院长冯荟作了《山城山意——时尚设计助力山乡产业新生态》的报告,基于纺织服装产业优势,建立研究院,以设计与技术支持赋能地方产业生态,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副院长陈媛媛作了《此心安处是吾乡——数字可视化与新时代乡村文化表达》报告,立足乡村文化,聚焦耕读文化,结合手绘、动画与数字化设计,挖掘历史记忆,推动乡村艺术创新,把实践成果融入高校教学。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洁琼作了《融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如何讲好中国乡村故事》报告,通过叙事创新、跨学科协同、媒介联动和全球视角,探索讲好乡村振兴背后的变化、价值和意义,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共同体的深刻联系。


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张娜娜作了《参与·协同·转译:乡村文化符号的现代叙事》报告,探讨乡村振兴中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创新,强调多方协作和高校设计在实践中的作用。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王国伟作了《面向大多数:乡村建设价值导向的思考与实践》报告,提出聚焦自然村,融合传统空间特征,推行低成本、易推广的乡村建设模式,实现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


南京工业大学罗榕榕作了《取当代连环画为鼎器,铸中华田园乡之精魂——〈九龙山之子〉连环画创作及多媒介传播实践》报告,采用连环画形式展现浙江绿水青山理念,融合东西方审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乡村的国际传播。



“校地共建乡村:多元合作打造乡建平台”会场一论坛合影

论坛现场

“校地共建乡村:多元合作打造乡建平台”会场一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孟超主持。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地方是人才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重要舞台。本论坛聚焦“校地合作”,探讨如何健全校地合作长效机制,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系统管理体系,制定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政策等问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司原副司长刘晓山,北京市平谷区代表韩宝全,山西省灵丘县代表张秀丽,贵州省绥阳县代表方鸿,福建省邵武市代表王超,安徽省金寨县代表黄劲松,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代表刘苗苗,湖北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朱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所科研员温博等在论坛上针对校地合作实践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


本论坛的主题为“校地共建乡村:多元合作打造乡建平台”,来自政府、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们,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共同探讨了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路径,以及校地合作创新模式。在理论和方法层面,与会专家认为,乡村建设应充分发挥艺术与科学融合的优势,推动服务社会与城乡建设、国际文化交流、跨学科合作等多个方面的创新。特别是通过乡村艺术节、长期项目、建立艺术工作站与合作基地、文化与产业融合、技术创新等手段,推动“艺术点亮乡村”行动,创造可持续的乡村文化生态,促进文化振兴与产业融合。


在实践层面,各地的成功经验为论坛提供了宝贵的案例,如北京市平谷区南山村通过与清华美院合作,举办艺术季并计划建设艺术馆,推动文化旅游创新。贵州绥阳县通过校地合作、红色文化与自然资源的结合,吸引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金寨县依托红色文化与全域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福建邵武市利用生态优势和革命遗址,推动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内蒙古突泉县则结合农耕与草原文化,打造特色旅游线路,推动文旅融合。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新时代乡村建设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应通过城乡融合、产业流动和校地合作,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并共同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促进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发展。





“校地共建乡村:多元合作打造乡建平台”会场二合影

论坛现场

“校地共建乡村:多元合作打造乡建平台”会场二由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伏虎主持。通过深化校地合作,不仅可以使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直接助力地区发展,还可以促进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论坛就“组织和引导高等学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路径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南京林业大学乡村振兴创意设计研究院院长汪瑞霞作了《构建“红绿蓝”乡村建设共同体》的报告,以“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校地合作实践基地为例,从“红色引领:价值导向建构乡村建设“共同体””、“绿色发展:让记住乡愁成为乡村建设的活水源头”和“蓝色创新:共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艺术乡建实践平台”三个方面探寻了新时代的艺术乡建。


厦门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邹喆作了《共谋·共创·共生——新西兰景观的营造智慧》的报告,讲述了新西兰景观营造的合作理念、创新实践以及生态智慧,从中得到了推广生态修复的项目、推动参与式社区花园的营建、促进跨学科团队的协作和进行以生物多样性为中心的景观设计的四个启示。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校长助理、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院长王照伟作了《广西北海和美乡村中的校地合作艺术乡村建设实践》的报告,结合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的具体实践案例,从艺术乡建认知、教学改革实践、艺术乡建项目以及实践效果评价几个方面分享了校地合作艺术乡村建设的宝贵经验。


江南大学商学院谢玉梅作了《凝聚跨学科力量,聚焦示范点建设——江南大学校地共建乡村案例》的报告,围绕江南大学的实际案例展开,通过分享江南大学在开展跨学科合作、制定乡建规划以及引入社会资源三个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展现了跨学科对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性。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石大伟作了《生态文化引领博物馆之村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探讨了生态文化与乡村博物馆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博物馆之村——把乡村建设成博物馆,是未来乡村振兴的一条路径,而生态文化建设则是博物馆之村的引领点。


海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王莉作了《耕读山房,故土润生》的报告,从“耕读山房”项目切入,从“产业模式,共建乡村”和"校企合作,劳动教育"两个方面介绍了多元合作的乡村共建的新路径。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叶茂乐作了《艺术实践介入下闽南乡村空间活化实践探究》的报告,结合厦门大学校地基地的实际案例从空间建设、主体觉醒和活动运营的三个步骤展现了活化乡村空间的实施路径。


邵阳学院设计学院李韧作了《党建引领,智助乡村:地方院校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报告,展示了学院在艺术乡建方面所做的工作,讲述了地方高校在艺术乡建中如何与政府进行合作、高校在其中担当的职责以及高校的老师和学生是如何实践的。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杨明作了《稻美术馆》的报告,介绍了由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和苏州地方政府共建的稻美术馆,该项目探索了在高校和政府的合作下,如何利用艺术使乡村的老建筑、老场所焕发新的活力。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张茜作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筑设计学科国际实践教学的创新》的报告,分享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国际实验教学项目,以景德镇西湖乡的四个村为基地进行中国乡村研究,探讨乡村困境的解决方法。


西安工商学院李珊作了《地方高校在艺术乡建中的角色与实践》的报告,西安工商学院在乡村艺术的实践中,将地方特色非遗融入大学美育课程,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建立校地多元合作机制、打造乡村艺术品牌,为建设和美乡村贡献力量。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副主任严敬群作了《发挥资源优势,搭建多方乡建平台》的报告,从整合平台资源优势和开展乡建项目合作两个角度展开,讲述了基地如何链接各种资源平台,使非遗在乡村艺术建设中发挥作用。




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项委员会将继续积极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致力于“使高校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和成果供给的重要力量、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的高地、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政策咨询研究的高端智库”,持续发挥平台作用,凝聚全国高校人才,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资料提供 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委会


来源:清华美院


非遗资料图文:严敬群(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


——END——

关于我们


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

“非遗产业”发展计划


非遗旅游产业、非遗美食产业、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非遗体育竞技产业、非遗演出产业、非遗数字化产业、非遗游戏产业、非遗服装鞋帽产业、非遗酒店民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礼物、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非遗展览展销、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亲子体验、非遗公司团建、非遗社区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教材图书出版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产业园、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等全领域非遗产业链建设


联系我们:

010—5688 3097

非遗热线: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 https://www.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