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6星期六
农历2025年2月29日

“江苏经验”:非遗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江苏经验"

图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其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全球共识。然而,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让非遗""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江苏省作为我国非遗资源大省,近年来积极探索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江苏经验"

江苏省非遗资源概况

江苏省拥有丰富灿烂的非遗资源,为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据统计,江苏省现有非遗资源项目2.9万多个,其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1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62个,入选数量居全国之首[15]。这些丰富的非遗资源为江苏探索非遗与产业融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江苏省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的主要模式

"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江苏坚持"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协同推进的理念,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旅游作为载体,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0]。这一模式已成为"江苏经验"的核心组成部分。

1. "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创新实践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于2021年出台《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工作指南(试行)》,鼓励各地在保护传承非遗资源的基础上,突破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将非遗展陈、展示、展演、体验活动植入景区内的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并认定了首批省级示范项目20[10]。这一创新做法被评为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模式打破了传统展示的局限,让游客在景区的各个角落都能体验非遗文化。例如在景区内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都融入非遗元素,使游客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非遗魅力[9]

扬州瘦西湖是江苏创新打造"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的生动缩影。游客在这里可以欣赏到万花非遗市集,体验绒花、剪纸、雕版等非遗项目,让赏花游园之旅增添了文化深度[10]

2. 景区非遗沉浸式体验

江苏多个景区景点挖掘非遗资源,引入多种非遗项目,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将非遗打造成景区新的吸引点,让非遗变得更加可触可感[10]

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内的秦淮非遗馆每天开展两场"我是非遗体验官"手作课堂活动,让游客通过亲身参与,了解非遗技艺的相关历史故事和文化价值[10]

九龙口旅游度假区以获得"文华大奖"的淮剧《小镇》为蓝本,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思路改造淮剧小镇,打造集淮剧传承、淮剧演出、艺术展览、主题餐饮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艺术生活古镇。目前,淮剧小镇已有淮剧、杂技等8个非遗项目常驻展示展演[10]

淮剧小镇的陈澄淮剧传习所有别于大剧院、小剧场,注重沉浸式体验,增加了许多互动元素。游客可在专业演员的带领下了解一部剧的台前幕后,以及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传习所通过组织开展体验活动,让游客们化身戏中角色,穿行在淮剧小镇之中,沉浸式体验淮剧魅力[10]

3. 节庆赛事与民俗融合

江苏还支持各地在景区、景点举办节庆赛事活动,依托民俗类特色非遗项目,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非遗魅力[8]。例如,九龙口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唐城表示,随着非遗"出圈",度假区知名度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了解、体验非遗。度假区挖掘本地特色,策划推出了"淮音雅韵·花开时节''逢君"主题活动,淮剧、杂技、剪纸等非遗体验活动,以及首届"九龙九鲜"乡土厨艺大赛暨美食趣玩嘉年华等,广受游客青睐[10]

南通市濠河景区内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每天举办四五场非遗体验活动,参与游客近1500人次。濠河景区管理办公室旅游服务管理科科长陆亚一表示,濠河景区内拥有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南通沈绣博物馆、梅庵琴社3个非遗体验点。景区用濠河游船项目将体验点有机串联起来,游客只需购买一次票,就可在沿线7个码头分别上下一次,依次打卡非遗体验点[10]

"非遗+文化创意"融合发展模式

江苏省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以世界文化创意平台发挥自身非遗资源优势,探索理论、创新实践,落实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11]。这一模式是"江苏经验"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1. 非遗资源与文化创意结合

非遗资源与文化创意结合,促进合理利用与融合发展,形成产品向业态、场景、创新转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12]。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负责人表示,这种融合是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

国家级非遗项目扬州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将"花、茶、点、菜"结合,"色、香、味、形"俱佳,环境"闲、静、雅、适",以独创的茶点制作技艺享誉国内外。以淮扬菜美食为代表的非遗项目,通过与文化创意结合,实现了创新发展[16]

2. 非遗文创产品开发

江苏积极探索"非遗资源+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内涵为原则,重视多领域、多专业的人才传承、培养、引进等建设性工作[1]

2024"水韵江苏·乐购非遗"活动在宿迁市皂河龙运城景区举行,省内各设区市的10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共6000余件非遗产品集中亮相,打造了一场"看得见、尝得到"的非遗盛宴[18]

这些文创产品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赋予了现代审美和实用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

非遗传承人培育与管理机制

江苏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非遗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机制,为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1. 传承人认定与管理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设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委员会,对专家评审组的评审意见进行审核复议,确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1]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仅从事非遗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或销售、管理,不直接从事非遗传承工作和活动的人员和团体,不得认定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2]。这一规范确保了传承人的专业性和代表性。

2. 传承人激励与支持

江苏注重对传承人的激励与支持,鼓励他们开展传承活动。例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淮剧江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澄在淮剧小镇设立了"陈澄淮剧传习所",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同时也为淮剧传承培养了更多人才[10]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表示,如今非遗传承的土壤变得更加肥沃,他们将努力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推出更多体验项目,持续打响苏绣品牌,让苏绣从太湖之滨走向全国[10]

江苏省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的典型案例

九龙口旅游度假区:淮剧小镇的非遗沉浸体验

九龙口旅游度假区以获得"文华大奖"的淮剧《小镇》为蓝本,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思路改造淮剧小镇,打造集淮剧传承、淮剧演出、艺术展览、主题餐饮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艺术生活古镇。目前,淮剧小镇已有淮剧、杂技等8个非遗项目常驻展示展演[10]

淮剧小镇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活态传承的平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淮剧江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澄在这里设立了"陈澄淮剧传习所",通过组织开展体验活动,让游客们化身戏中角色,穿行在淮剧小镇之中,沉浸式体验淮剧魅力[10]

南通濠河景区: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南通市濠河景区内拥有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南通沈绣博物馆、梅庵琴社3个非遗体验点。景区用濠河游船项目将体验点有机串联起来,游客只需购买一次票,就可在沿线7个码头分别上下一次,依次打卡非遗体验点[10]

五一假期,位于景区内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每天举办四五场非遗体验活动,参与游客近1500人次。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表示,他们原计划每天只举办一场活动,没想到大家热情很高,前来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10]

扬州瘦西湖:万花非遗市集

扬州瘦西湖风景区开展万花非遗市集,让游客在赏花游园的同时,体验绒花、剪纸、雕版等非遗项目[10]。这种将非遗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方式,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体验,也让非遗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苏州苏绣小镇: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

苏州苏绣小镇近期也迎来了大批游客,打卡中国刺绣艺术馆等,观赏苏绣大作,体验绣绷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表示,如今非遗传承的土壤变得更加肥沃,他们将努力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推出更多体验项目,持续打响苏绣品牌,让苏绣从太湖之滨走向全国[10]

建湖九龙口:非遗与媒体融合传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首播,带领观众走进江苏建湖九龙口旅游度假区淮剧小镇,了解近30项极具江苏特色的非遗项目,感受江苏非遗里的南北交融和水韵吴风。节目播出带动"九龙口""淮剧""藕粉圆"等关键词搜索指数暴涨,也让九龙口旅游度假区旅游市场持续火热[10]。这是江苏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非遗与现代媒体融合传播的成功案例。

江苏省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的政策支持

政策法规体系

江苏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为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工作制度更加完善,传承体系更加健全,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国际国内影响力显著提升[2]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明确了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人才保障[21]

专项资金支持

江苏省设立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近年来,江苏不断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13]

平台建设

江苏省建立了非遗展示、交流、交易平台,促进非遗与产业的对接。例如,"水韵江苏·乐购非遗"活动为非遗产品提供了展示和销售的平台,促进了非遗与市场的对接[18]

江苏省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的创新举措

"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创新实践

"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是江苏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举措。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展示的局限,让游客在景区的各个角落都能体验非遗文化。例如,在景区内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都融入非遗元素,使游客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非遗魅力[9]

这一创新做法被评为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宋莉莉表示,下一步,江苏将制定出台《关于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遴选公布第二批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省级示范项目,推出20"水韵江苏"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10]

非遗主题精品线路打造

江苏注重打造非遗主题精品线路,让游客在旅途中深度体验非遗文化。例如,推出20"水韵江苏"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涵盖多个非遗项目,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江苏丰富的非遗资源[10]

非遗与现代科技融合

江苏积极探索非遗与现代科技的融合,通过数字化手段保护和传承非遗。例如,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让游客在虚拟环境中感受非遗魅力[10]

非遗研学旅游发展

江苏积极推动非遗与研学旅游深度融合。例如,南通市濠河景区将在继续做靓非遗项目品牌的同时,推动非遗与研学旅游深度融合,切实推动非遗传承[10]。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也为研学旅游增添了文化内涵。

江苏省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的成效与影响

文化保护与传承成效

通过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江苏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表示,如今非遗传承的土壤变得更加肥沃,他们将努力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推出更多体验项目,持续打响苏绣品牌,让苏绣从太湖之滨走向全国[10]

经济效益

非遗与产业协同为江苏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例如,随着非遗"出圈",九龙口旅游度假区知名度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了解、体验非遗[10]。这种"非遗热"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

社会影响力

江苏的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例如,《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首播,带动"九龙口""淮剧""藕粉圆"等关键词搜索指数暴涨,也让九龙口旅游度假区旅游市场持续火热[10]。这种影响力不仅提升了江苏的知名度,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江苏经验的启示与借鉴

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江苏的"江苏经验"表明,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需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为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而市场则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促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并重

江苏的"江苏经验"强调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并重。一方面,注重非遗的原真性保护,尊重非遗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非遗与现代产业的融合,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多元主体参与

江苏的"江苏经验"体现了多元主体参与的特点。政府、企业、传承人、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了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合力。例如,传承人、创意设计机构、旅游企业等多方合作,共同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和旅游体验项目。

结论

江苏省在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中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江苏经验"。这一经验的核心在于创新融合模式,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文化创意"等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和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机制,为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打造典型案例和创新举措,推动了非遗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江苏经验"表明,非遗保护与传承不是简单的保存与复制,而是需要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命力和发展路径。通过与产业的协同,非遗不仅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还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活态传承"的方式,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其他地区的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模式。

未来,江苏将继续深化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推出更多创新举措,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同时,这一经验也将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借鉴,推动全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0] 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江苏发展更美好. 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27251.

[1] 探索"非遗资源+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江苏经验. https://www.zgjssw.gov.cn/lilunzongheng/202202/t20220225_7440352.shtml.

[2] 江苏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 https://www.zgjssw.gov.cn/fabuting/shengweiwenjian/202203/t20220308_7455364.shtml.

[8] 江苏推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http://www.zgjssw.gov.cn/yaowen/202309/t20230908_8077788.shtml.

[9] 打造江苏文旅新名片——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工作现场交流活动侧记. https://jsnews.jschina.com.cn/jsyw/202304/t20230413_3197357.shtml.

[10] 火了非遗 热了景区——江苏描绘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新图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非遗. 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27411.

[11] 探索"非遗资源+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江苏经验. https://www.zgjssw.gov.cn/lilunzongheng/202202/t20220225_7440352.shtml.

[12] "非遗+文创"融合发展的江苏实践 新华网. http://www.news.cn/culture/20220428/504353c499a040338434d585328ef1ce/c.html.

[13] 不断让非遗活起来 江苏省统计局. https://tj.jiangsu.gov.cn/art/2023/6/10/art_85272_10919783.html.

[15] 江苏探索非遗活化利用注入满满能量和生命力. http://www.js.gov.cn/art/2023/7/10/art_84322_10946685.html.

[16] "非遗+文创"融合发展的江苏实践 新华网. http://www.news.cn/culture/20220428/504353c499a040338434d585328ef1ce/c.html.

[18] 6000余件产品集中亮相展现非遗之美"老手艺"绽放新魅力. http://www.jiangsu.gov.cn/art/2024/6/9/art_90848_11266682.html.

[21] 关于印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的. https://wlt.jiangsu.gov.cn/art/2025/4/2/art_48955_11532156.html.

[22]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政策解读省文旅厅修订印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 https://wlt.jiangsu.gov.cn/art/2025/4/7/art_84866_11535210.html.

图片
非遗资料图文:严敬群


图片




——END——

非遗没有国界,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买卖是最好的保护,

使用是最好的传承,

分享是最好的传播。



关于我们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属的开展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成果展览、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文创设计、非遗产业园建设、非遗产业链建设的非盈利性内设机构。


图片



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

“非遗产业”发展计划


非遗旅游产业、非遗美食产业、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非遗体育竞技产业、非遗演出产业、非遗数字化产业、非遗游戏产业、非遗服装鞋帽产业、非遗酒店民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礼物、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非遗展览展销、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亲子体验、非遗公司团建、非遗社区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教材图书出版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产业园、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等全领域非遗产业链建设。



为您提供最专业的非遗一站式服务:


我们立足北京,服务全国。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非遗从业者提供专业的非遗咨询与非遗服务,包括非遗项目考察,非遗方案设计,非遗科研报告,非遗商业策划,非遗经营模式,非遗资源对接,非遗市场开发等非遗全产业链服务。

景区非遗业态运营方案;景区非遗文创产品定制服务;非遗进校园特色学校打造方案;非遗进校园课程设计方案;非遗课程图书出版服务;非遗进校园师资培训;非遗传承人“非遗实训室”建设方案;非遗进社区运营模式;非遗文创设计与售卖方案;非遗数字化建设方案;非遗工坊建设方案;乡村振兴非遗方案;非遗研学一体化方案;非遗美食产业运营方案;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方案;非遗体育产业运营方案;非遗游戏产业发展方案;非遗演出运营模式方案;非遗酒店民宿运营方案;非遗服装鞋帽产业发展方案;非遗小镇建设运营方案;非遗公共文化空间运营方案。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