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6星期六
农历2025年2月29日

AI应用于非遗领域的伦理挑战与合规路径

AI应用于非遗领域的伦理挑战与合规路径

图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展现出巨大潜力。AI技术不仅能够帮助记录、保存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通过创新形式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然而,AI与非遗的融合也带来了诸多伦理挑战,包括文化挪用风险、数据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争议、代表性偏差等问题。

AI在非遗领域的应用现状

数字化保护与保存AI技术在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深度学习算法,AI可以学习非遗传统绘画、雕刻等技艺,创作出新的艺术形式。许多非遗技艺因传承人老龄化、后继无人等问题面临失传风险,AI技术能通过精确的数据捕捉和分析对这些技艺进行数字化重现。例如,通过3D扫描和动作捕捉技术,可以记录传统工艺的每一个步骤,为后世保存珍贵的文化资料。

智能分析与内容生成AI技术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智能分析和挖掘,发现非遗蕴含的深层次价值和文化内涵。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推荐算法为非遗传播提供了精准推送的可能,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例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自动生成等技术,AI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动转化为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

虚拟数字人与互动体验虚拟数字人在非遗传承发展中的应用为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路径提供了必要载体。基于虚拟数字人的不同拟制角色所展开的故事宇宙,为非遗传播提供了新的形式。例如,通过AI技术,静态的非遗照片可以""起来,以更加鲜活、有趣的形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辅助设计与创新AI辅助设计工具借助先进的机器学习和图像识别技术,能够深入分析和学习海量的非遗元素和图案,为设计师揭示隐藏在传统文化之中的创新灵感。这种技术赋能不仅有助于非遗的保护,还能促进非遗的创新发展。

AI应用于非遗领域的伦理挑战

文化挪用与不尊重的风险AI在学习和生成非遗内容时,可能因缺乏对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而产生文化挪用的风险。AI生成的内容可能以不恰当或不尊重的方式复制、改编或模仿文化遗产,从而导致文化冒犯。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我们已经从早期对非遗符号元素的低阶提取、简单复制、直接挪用,转变为更注重文化表达的阶段,但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仍可能存在不尊重文化传统的情况。

AI系统可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误读或简化处理,导致文化内涵的流失或扭曲。这种简化可能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被削弱,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如果AI系统未能准确捕捉非遗技艺的精髓,生成的内容可能缺乏文化深度和历史厚重感。

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在收集和处理非遗相关数据时,可能涉及个人数据的隐私问题。例如,通过3D扫描和动作捕捉技术记录非遗传承人的技艺时,可能会收集到个人生物识别数据。这些数据的存储、使用和共享需要遵循隐私保护原则,否则可能导致隐私泄露或滥用。

此外,非遗社区往往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对数据隐私可能有不同于主流社会的理解和期望。因此,如何在技术应用中尊重这些文化特定的隐私观念,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知识产权争议AI在训练过程中可能使用了受知识产权保护的非遗作品,这可能导致版权侵权问题。在生成式AI的全阶段均存在著作权侵权风险:AI在研发阶段涉及训练数据的著作权授权问题,在利用阶段,则面临生成内容的作品属性判断、著作权归属等问题。

AI生成内容的可版权性和可专利性问题挑战了传统知识产权法的核心概念。AI创作的独特性质模糊了"原创性""创造性步骤"的界限,引发了对人类智力投入的重新思考。在非遗领域,这可能导致对传统知识和文化表达的知识产权保护不足。

文化代表性与准确性问题AI模型的训练数据可能存在偏见,导致生成的内容无法准确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果训练数据不够全面或代表性不足,AI生成的内容可能无法真实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从而误导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

此外,AI系统可能无法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隐含意义和文化背景,导致生成的内容缺乏文化深度和内涵。这可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过程中失去其原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技术霸权与文化自主性AI应用于非遗领域时,可能产生技术霸权问题,即技术开发者和使用者可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技术标准强加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上,而忽视非遗社区自身的文化规范和需求。这种技术霸权可能威胁非遗社区的文化自主性,使其无法自主决定如何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此外,如果AI技术的应用主要由外部力量推动,而非遗社区缺乏参与决策的权力,可能导致技术应用与社区需求脱节,甚至可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公平获取与数字鸿沟AI技术在非遗领域的应用可能加剧数字鸿沟,使某些群体无法公平获取技术带来的好处。例如,如果AI应用主要由富裕地区或机构开发和使用,而资源匮乏地区的非遗保护可能无法获得相同的技术支持,这可能导致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不平等。

此外,AI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可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这可能导致某些非遗社区在技术应用中处于不利地位,无法充分参与和受益于技术发展。

确保技术应用合规性的法律框架

国际法律框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遗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制定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法律框架。这些框架为各国保护非遗提供了指导,也为AI在非遗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法律基础。

然而,目前国际法律框架对AI在非遗领域的应用尚缺乏具体规定。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将AI伦理原则纳入非遗保护的法律框架中。

国家法律框架各国已制定了关于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AI在非遗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法律基础。例如,中国修改后的非遗法强调"以人为本的过程性保护",这为AI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提供了法律依据。

此外,关于数据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如欧盟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和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也为处理非遗相关数据提供了法律框架。

AI伦理指南一些组织和机构已发布了关于AI伦理的指南,这些指南为AI在非遗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道德指引。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技术向善",要求AI工具内置审核机制,以确保内容合规。

这些伦理指南强调尊重人权、保护隐私、确保公平和透明等原则,这些原则同样适用于AI在非遗领域的应用。

确保文化尊重的具体措施

与非遗社区的合作与非遗社区的合作是确保AI应用尊重文化的关键。通过与非遗社区密切合作,可以确保AI应用符合社区的需求和期望,尊重其文化规范和价值观。这种合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AI系统的开发和测试,或者让社区成员参与决策过程,共同决定如何使用AI技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文化专家的参与引入文化专家参与AI系统的开发和评估,可以帮助确保AI应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杂性和深度。文化专家可以提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的深入理解,帮助技术开发者避免误解和简化。此外,文化专家还可以评估AI生成内容的文化准确性和适当性,确保内容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和价值观。

数据收集与处理的伦理考量在收集和处理非遗相关数据时,需要考虑数据收集的伦理问题。例如,需要获得数据提供者的知情同意,尊重其隐私权和文化权利。此外,需要确保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的透明度,让非遗社区了解数据如何被使用,以及如何保护其隐私和文化权利。

AI模型的可解释性与透明度确保AI模型的可解释性和透明度,可以帮助非遗社区理解AI系统的决策过程,增强对技术应用的信任。通过提供关于AI模型如何生成内容的清晰解释,可以减少误解和疑虑。此外,透明的AI系统可以帮助识别和纠正模型中的偏见和错误,确保生成内容的文化准确性和适当性。

多元文化视角的纳入在开发和应用AI系统时,需要纳入多元文化视角,避免单一文化标准的主导。这包括考虑不同文化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不同理解,以及不同文化对AI应用的接受度和期望。通过纳入多元文化视角,可以确保AI应用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避免文化霸权和简化。

案例研究:成功的AI与非遗结合实践

案例一:虚拟数字人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

虚拟数字人在非遗传承发展中的应用为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路径提供了必要载体。例如,通过创建虚拟非遗传承人,可以将传统技艺以更加生动、互动的方式展示给观众,增强非遗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种应用需要与非遗社区密切合作,确保虚拟数字人的形象和行为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和价值观。通过这种方式,虚拟数字人不仅成为了非遗传播的新形式,还成为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案例二:AI辅助设计工具在非遗创新中的应用

AI辅助设计工具借助先进的机器学习和图像识别技术,能够深入分析和学习海量的非遗元素和图案,为设计师揭示隐藏在传统文化之中的创新灵感。例如,通过AI分析传统纹样,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既尊重传统又具有现代感的新设计。这种应用需要确保AI系统生成的内容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和价值观,避免对文化的误解和简化。通过这种方式,AI辅助设计工具不仅促进了非遗的创新,还帮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案例三:AI在非遗传播中的精准推送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推荐算法为非遗传播提供了精准推送的可能,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例如,AI可以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观众对非遗的兴趣点,并调整传播内容和形式,使其更具吸引力。这种应用需要确保传播内容的文化准确性和适当性,避免对非遗的误解和简化。通过这种方式,AI不仅提高了非遗传播的效率,还增强了非遗对不同受众的吸引力。

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

技术发展趋势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非遗领域的应用也将不断拓展。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创新性的应用,例如通过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创造沉浸式非遗体验,或者通过区块链技术保护非遗数字资产的版权和溯源。这些技术的发展将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多可能性,但也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因此,需要持续关注技术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伦理指南和法律框架。

政策建议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促进文化部门、科技部门和法律部门的协作,共同制定和实施AI在非遗领域的应用政策。

加强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在非遗领域的应用边界和责任主体,为技术应用提供明确的法律框架。

支持社区参与:鼓励和支持非遗社区参与AI技术的应用和管理,确保社区的声音被听到,需求被满足。

促进能力建设:提高非遗社区和相关利益方的数字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和管理AI技术的应用。

建立伦理审查机制:建立专门的伦理审查机制,评估AI在非遗领域的应用是否符合文化尊重和伦理原则。


AI技术在非遗领域的应用具有巨大潜力,可以帮助保护、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这种应用也面临诸多伦理挑战,包括文化挪用、数据隐私、知识产权、文化代表性、技术霸权和数字鸿沟等问题。只有在尊重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基础上,AI技术才能真正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做出积极贡献,实现技术与文化的和谐共生。



图片


非遗资料图文: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国家公共云平台非遗课程专家,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图片


——END——


关于我们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属的开展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成果展览、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文创设计、非遗产业园建设、非遗产业链建设的非盈利性内设机构。


图片



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

“非遗产业”发展计划


非遗旅游产业、非遗美食产业、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非遗体育竞技产业、非遗演出产业、非遗数字化产业、非遗游戏产业、非遗服装鞋帽产业、非遗酒店民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礼物、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非遗展览展销、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亲子体验、非遗公司团建、非遗社区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教材图书出版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产业园、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等全领域非遗产业链建设。



为您提供最专业的非遗一站式服务:


我们立足北京,服务全国。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非遗从业者提供专业的非遗咨询与非遗服务,包括非遗项目考察,非遗方案设计,非遗科研报告,非遗商业策划,非遗经营模式,非遗资源对接,非遗市场开发等非遗全产业链服务。

景区非遗业态运营方案;景区非遗文创产品定制服务;非遗进校园特色学校打造方案;非遗进校园课程设计方案;非遗课程图书出版服务;非遗进校园师资培训;非遗传承人“非遗实训室”建设方案;非遗进社区运营模式;非遗文创设计与售卖方案;非遗数字化建设方案;非遗工坊建设方案;乡村振兴非遗方案;非遗研学一体化方案;非遗美食产业运营方案;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方案;非遗体育产业运营方案;非遗游戏产业发展方案;非遗演出运营模式方案;非遗酒店民宿运营方案;非遗服装鞋帽产业发展方案;非遗小镇建设运营方案;非遗公共文化空间运营方案。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