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6星期六
农历2025年2月29日

为什么说“使用和消费非遗”就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使用与消费非遗:文化自信的表现与内涵

图片


在当代社会中,非遗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形式,更成为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技巧、为人处事的哲理、治国理政的智慧,具有独特的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5]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弥足珍贵,深深植根于民族民间,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沃土[1]。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也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文化自信的内涵与意义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社会或群体对其文化价值观、信念和传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它涉及对自身文化身份的积极感知,并相信其文化在当代世界中的价值和相关性。坚定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使用与消费非遗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实践传统、保持文化连续性的体现

使用非遗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通过实践和参与来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形式。例如,参与传统节日活动、学习传统技艺、欣赏传统艺术等。这种实践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文化自信的外在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次在调研活动中考察非遗项目、购买非遗产品,与非遗传承人亲切交流,鼓励他们把非遗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非遗工作的高度重视、对非遗传承人的关心关怀[5]。这种行动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对全社会的示范和引领。

消费非遗是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实践

消费非遗是指通过购买、使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产品或服务,如传统工艺品、文化体验等。这种消费行为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更是精神层面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连接。

在非遗的传承中,"非遗+旅游""非遗+扶贫""非遗+就业""非遗+体育""非遗+餐饮"等工作模式的推动,以"非遗保护依靠人民、保护成果惠益人民"为导向,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理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弘扬非遗时代价值,展现非遗时代风采,推动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5]。这种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做法,正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使用与消费非遗增强民族认同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沃土。通过使用和消费非遗,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1]

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近年来的重要实践。通过非遗进景区、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方式,展示独特的东方神韵、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传统技艺,让人们在对器物之美、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文化之美的重新发现中,更加坚定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5]

使用与消费非遗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激发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可以与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赋能相融合,释放和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提升乡土文化自信、赋能乡村振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还能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为文化自信提供新的支撑。

促进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大力强化保护,更要不断创新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真正地让非遗""起来,让人们可感、可知、可参与[5]。这种融合有助于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也使文化自信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加强非遗保护传承的对策

首先,要解决"工于器"的问题,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要在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非遗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倡导非遗融入生活、服务社会[5]

其次,要解决"匠于心"的问题,培养匠人精神、创作匠心作品。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每一个传承人,需要传承人具有足够的自信、热爱和匠心[5]

最后,要解决"成于事"的问题,即以非遗之美树民族文化自信。中国非物质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每一个人都是非遗的践行者、传承者和受益者。要坚定文化自信,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做到非遗发展为了人民、非遗发展依靠人民、非遗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

使用与消费非遗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国际品牌与传统非遗的跨界合作

1. 波司登 × 传统技艺(法国巴黎) 

波司登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于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举办“融”概念秀,将吉祥扣襻、织绣等非遗技艺与天然纤维、古法染色技术结合,设计出30件兼具东方美学与现代时尚的作品,成功吸引国际时尚界关注,展现中国品牌的文化自信。

2. 纪梵希 × 龙鳞装帧艺术 

纪梵希联合非遗传承人张晓栋推出黄历·龙鳞卷,灵感源于中国古典书籍装帧,融合水墨版画与木刻工艺,以高奢设计诠释传统文化,成为国际品牌文化再造的典范。

3. 博柏利 × 竹编艺术(春节主题) 

博柏利邀请竹编艺术家钱利淮创作九件装置,将品牌经典格纹转化为竹编纹样,结合春节文化寓意,在情感联结中实现传统工艺的国际化表达。

4. 路易威登 × 景德镇茶器 

路易威登与景德镇瓷器艺术家合作,推出融合玲珑瓷雕刻与点金工艺的茶器箱,以白瓷为载体,结合东西方文化,开启中式茶旅的全球推广。

5. Erdem × 东阳竹编(伦敦时装周) 

英国品牌Erdem与中国设计师合作,将东阳竹编技艺融入服装设计,打造果实、羽毛等造型,探索传统工艺在现代时尚中的创新表达。

二、国际展示与文化传播

1. 蔡国强 × 泉州烟花艺术(全球关注) 

艺术家蔡国强在泉州以无人机烟花表演《红帆》融合传统文化与城市营销,作品兼具艺术性与商业价值,成为国际瞩目的文化名片。

2. 伦敦工艺周 × 台绣灯光装置 

台绣非遗传承人林霞在伦敦泰晤士河畔展示《丝·涌》灯光装置,通过刺绣语言解构与光影技术,向国际观众呈现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

3. 阿里巴巴 × 陈粉丸剪纸(巴黎香榭丽舍) 

阿里巴巴与剪纸艺术家陈粉丸合作,在巴黎打造PaperCutting”艺术展厅,结合环保理念与AI互动,推动非遗艺术的国际传播。

三、数字化与科技赋能

1. 游戏IP × 非遗元素(《黑神话·悟空》) 

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融入鎏金木雕、青花瓷等非遗元素,通过全球玩家的热议实现文化“软输出”,成为数字化非遗传播的标杆案例。

2. 虚拟现实与非遗体验 

国内通过VR/AR技术建立非遗数字博物馆,如河北蔚县剪纸的3D建模、江西夏布纹样数字化等,打破地域限制,吸引国际用户在线体验。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意义

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搭建的国际合作机制,我国有40个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15]。这种国际合作不仅有助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还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使用非遗、消费非遗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因为这种行为展示了人们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欣赏、自豪和积极参与。通过使用和消费非遗,人们不仅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还在这一过程中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保护传承发展的水平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0]。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更加积极地使用和消费非遗,让非遗真正""起来,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既要发挥各级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也要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让保护传承的观念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做到慎始如终、慎终追远,涵养出更深厚的文化自信[5]

图片


参考文献

[0] 非遗之美蕴育文化自信. 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21263.

[1] 赋予非遗及其保护新的学术内涵 理论人民网.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3/0709/c40531-40031112.html.

[2] 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 http://www.cass.cn/xueshuchengguo/shehuizhengfaxuebu/202312/t20231222_5720588.shtml.

[5] 非遗之美蕴育文化自信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非遗. 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21263.

[9]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色和经验. https://www.ihchina.cn/art/detail/id/11488.html.

[12] 日本怎样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人民论坛网. http://www.rmlt.com.cn/2016/0726/434498.shtml.

[15] 40年,从自觉到自信!非遗为民族立魂、为生活点睛. https://www.mct.gov.cn/whzx/bnsj/fwzwhycs/201901/t20190107_836819.html.


图片


非遗资料图文: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国家公共云平台非遗课程专家,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图片


——END——


关于我们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属的开展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成果展览、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文创设计、非遗产业园建设、非遗产业链建设的非盈利性内设机构。


图片



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

“非遗产业”发展计划


非遗旅游产业、非遗美食产业、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非遗体育竞技产业、非遗演出产业、非遗数字化产业、非遗游戏产业、非遗服装鞋帽产业、非遗酒店民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礼物、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非遗展览展销、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亲子体验、非遗公司团建、非遗社区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教材图书出版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产业园、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等全领域非遗产业链建设。



为您提供最专业的非遗一站式服务:


我们立足北京,服务全国。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非遗从业者提供专业的非遗咨询与非遗服务,包括非遗项目考察,非遗方案设计,非遗科研报告,非遗商业策划,非遗经营模式,非遗资源对接,非遗市场开发等非遗全产业链服务。

景区非遗业态运营方案;景区非遗文创产品定制服务;非遗进校园特色学校打造方案;非遗进校园课程设计方案;非遗课程图书出版服务;非遗进校园师资培训;非遗传承人“非遗实训室”建设方案;非遗进社区运营模式;非遗文创设计与售卖方案;非遗数字化建设方案;非遗工坊建设方案;乡村振兴非遗方案;非遗研学一体化方案;非遗美食产业运营方案;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方案;非遗体育产业运营方案;非遗游戏产业发展方案;非遗演出运营模式方案;非遗酒店民宿运营方案;非遗服装鞋帽产业发展方案;非遗小镇建设运营方案;非遗公共文化空间运营方案。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