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6星期六
农历2025年2月29日

"福建经验":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报告

图片

"福建经验":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报告

图片


福建省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文化大省,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福建省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福建省非遗资源概况

福建省是非遗大省,也是文物大省,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根据最新数据,全省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05项、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359项,有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是我国在联合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中入选项目最多的省份之一[46]

这些丰富的非遗资源为福建省推动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福建省也是文物大省,文物资源丰富,为非遗与文物的结合保护和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福建省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做法

政策支持与规划引领

福建省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为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239月,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包括强化项目梳理、深化空间融入、推进业态融合、研发非遗文创、培育特色线路、加大宣传推广、引导有等[38]

福建省还提出了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工作制度更加完善,传承体系更加完备,保护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45]

多部门协同合作

福建省建立了多部门协同合作机制,形成非遗保护工作合力。福建省坚持系统性保护理念,全面加强非遗保护,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强化部门协同配合,提高保护传承能力,加快建设高质量非遗保护体系,积极打造更多福建名片[32]

"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福建省积极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和线路中。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民俗体验、红色文化、特色美食等乡村旅游业态,开发闽茶、闽菜、"福建好礼"等特色旅游商品[43]

2023年,福建省发布了2023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十大优秀案例,展示了福建省在非遗与旅游融合方面的成功实践[35]。同年9月,福建省文旅厅公布了第一批《福建省省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共有84项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类别[37]

非遗特色街区建设

福建省积极推动非遗特色街区建设,打造非遗展示和体验空间。《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推动福州上下杭、莆田兴化府、晋江五店市等建设非遗特色街区[39]

这些非遗特色街区通过集中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影响力,成为福建省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福建省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路径。例如,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的林凯程教授承担了"福建非遗民俗活动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发展——以长乐春节民俗游神为例"的研究课题,探索利用数字技术保护和传承非遗[25]

此外,福建省还推动"闽台非遗戏剧数字化驱动两岸文化融合发展的机制及路径研究",探索利用数字技术促进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与合作[25]

传统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

福建省重视传统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探索传统饮食与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在这一方面,福建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保持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同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福建省积极推广传统饮食制作技艺,通过培训、展示、体验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传统饮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同时,福建省还鼓励传统饮食企业与现代餐饮企业合作,将传统饮食元素融入现代餐饮产品中,创新餐饮业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福建省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高非遗的当代价值和影响力。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赴福建武夷山、陕西榆林、海南五指山等地调研,每到一地就考察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次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2]

202211月,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肯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广大乡村工匠自豪感和责任感,增强传统技艺传承创新活力"[16]

福建省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

沙县小吃制作技艺的产业化发展

"沙县小吃制作技艺"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沙县打造了沙县小吃民俗风情馆、沙县小吃科技馆等,采用移步换景观光互动体验、裸眼3DAR互动等技术,增强游客体验,推动了沙县小吃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产业化发展[35]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是福建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中的项目之一。福州通过将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与旅游结合,开发了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了解和体验这一传统技艺[36]

莆田木雕与文创产品的融合

莆田木雕是福建省的代表性非遗项目之一,通过创新设计和现代工艺,将传统木雕技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在《非遗里的中国》节目中,莆田木雕作为福建非遗技艺的代表,展示了其创新性发展成果[3]

福建省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2024年,福建省发布了20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涉及器具制作、雕刻塑造、陶瓷烧制等多个行业。这些非遗工坊通过展示和传承非遗技艺,促进了非遗与产业的融合,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13]

福建永定"文化进土楼"工程

2017年以来,福建永定实施"文化进土楼"工程,按照"一楼一景致、一楼一特色、一楼一主题"的理念,改建了建筑文化展示馆、客家家训馆、民间绝艺馆等多处保护场所,将非遗元素融入土楼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14]

莆田非遗与文创产品的融合

在文创产品中融入非遗是莆田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能够形成新的产业业态。莆田非遗分布广泛,以文创为契机能够将特色文化小镇、非遗博物馆等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文化旅游产业链[5]

福建省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经验

创新传承方式,实现活态传承

福建省积极探索非遗的创新传承方式,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模式,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例如,沙县通过建设小吃民俗风情馆和科技馆,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和传承沙县小吃制作技艺,增强了非遗的吸引力和生命力[35]

推动文旅融合,促进产业发展

福建省积极推动文旅融合,支持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推动文旅产业向多元化、主题化、品质化升级。例如,福建省开发了"福建好礼"等特色旅游商品,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市场吸引力[43]

坚持系统性保护,强化部门协同

福建省坚持系统性保护理念,全面加强非遗保护,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强化部门协同配合,提高保护传承能力,加快建设高质量非遗保护体系。例如,福建省建立了多部门协同合作机制,形成了非遗保护工作合力[32]

重视生产性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福建省重视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通过发展相关产业,提高非遗的自我造血能力。只有适应国家新的发展战略,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潮流,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提高非遗的自我造血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29]

推动数字化保护,提升传播效果

福建省积极探索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路径,利用数字技术提升非遗的展示和传播效果。例如,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的林凯程教授承担了"福建非遗民俗活动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发展——以长乐春节民俗游神为例"的研究课题,探索利用数字技术保护和传承非遗[25]

加强制度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福建省加强制度建设,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政策支持。例如,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方案》,为非遗与旅游融合提供了政策指导[38]

坚持"两创"实践,提升当代价值

福建省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非遗的当代价值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等地调研时,多次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2]

福建省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非遗的文化创新动力不足

福建省在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仍存在文化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基础薄弱,发展模式单一,导致部分非遗项目面临资金短缺、传承困难等问题[42]

保护主体梯队断层

福建省在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保护主体梯队断层的问题。非遗传承人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传承人不足,导致非遗传承面临断层风险[4]

功利性开发加剧

福建省在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功利性开发加剧的问题。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非遗资源,忽视了非遗的文化价值和保护需求[4]

闽台非遗交流合作的制度化程度滞后

闽台非遗交流合作项目不断增加,但是,迄今为止该领域包括更广意义上的闽台文化领域交流合作,制度化程度严重滞后,规划性不足,使得福建全省在闽台非遗交流合作方面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33]

福建省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深化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福建省将继续深化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非遗+旅游"模式的创新和应用。支持利用非遗资源发展民俗体验、红色文化、特色美食等乡村旅游业态,开发闽茶、闽菜、"福建好礼"等特色旅游商品,推动文旅产业向多元化、主题化、品质化升级[43]

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福建省将继续加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利用数字技术提升非遗的展示和传播效果。例如,推进"福建非遗民俗活动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发展"等研究项目,探索利用数字技术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新路径[25]

完善非遗保护体系

福建省将继续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加强非遗名录建设,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到2035年,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到全面有效保护,工作制度更加完善,传承体系更加完备,保护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45]

推动非遗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

福建省将继续推动非遗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探索非遗与文创、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融合路径,开发更多具有文化内涵和市场吸引力的非遗产品和服务。例如,推动"非遗+文创""非遗+科技"等融合模式,提升非遗的当代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非遗人才培养

福建省将继续加强非遗人才培养,建立非遗传承人培养体系,提高非遗传承人的技能和水平,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例如,通过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设立非遗传承基地等方式,培养更多非遗传承人才。

深化闽台非遗交流合作

福建省将继续深化闽台非遗交流合作,推动闽台非遗的共同保护和传承。福建省应该积极推动,努力争取岛内能够松绑乃至改变现行控制我省民众赴台开展民间交流活动的限制,同时,福建省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交流合作的规划和制度建设,提高交流合作的系统性和持续性[44]

结论

福建省在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福建经验"。通过政策支持、部门协同、文旅融合、数字化保护等多种方式,福建省成功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旅游和产业中,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福建省的经验表明,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需要坚持系统性保护理念,全面加强非遗保护,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强化部门协同配合,提高保护传承能力,加快建设高质量非遗保护体系。同时,还需要推动"非遗+旅游"等融合发展模式,开发具有文化内涵和市场吸引力的非遗产品和服务,提高非遗的当代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3] 莆田非遗:唤醒历史记忆传承文化根脉 福建省人民政府. https://www.fujian.gov.cn/zwgk/ztzl/sxzygwzxsgzx/sdjj/wvjj/202306/t20230603_6181631.htm.

[4] 乡村振兴战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现状及路径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http://twnt.fjnyxb.cn/cn/article/doi/10.16006/j.cnki.twnt.2022.01.008.

[5] 莆田非遗:唤醒历史记忆传承文化根脉 福建省人民政府. https://www.fujian.gov.cn/zwgk/ztzl/sxzygwzxsgzx/sdjj/202306/t20230603_6181631.htm.

[8]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 ... 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23938.

[12] 非遗传承领域的"两创"实践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s://www.cssn.cn/ztzl/ztzl_skwzg/ggfy/llgj/202304/t20230424_5624358.shtml.

[13] 福建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发布 福建省人民政府. https://www.fujian.gov.cn/zwgk/ztzl/sxzygwzxsgzx/sdjj/wvjj/202502/t20250207_6711818.htm.

[14] 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发布. https://www.xsbn.gov.cn/lfw/84137.news.detail.dhtml?news_id=1488116.

[16] 非遗传承领域的"两创"实践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s://www.cssn.cn/ztzl/ztzl_skwzg/ggfy/llgj/202304/t20230424_5624358.shtml.

[25] [PDF] 2024年福建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一般立项课题名单 福建省民政厅. http://mzt.fujian.gov.cn/gk/tzgg/202406/P020240628594639055048.pdf.

[29] 莆田非遗:唤醒历史记忆传承文化根脉 福建省人民政府. https://www.fujian.gov.cn/zwgk/ztzl/sxzygwzxsgzx/sdjj/202306/t20230603_6181631.htm.

[32] 福建研究部署非遗保护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https://www.mct.gov.cn:10443/whzx/qgwhxxlb/fj/202212/t20221229_938323.htm.

[33] [PDF] 促进闽台非遗传承交流合作再思考 福建社会科学院. https://www.fass.net.cn/Upload/ueditor/files/2019-11-28/%E4%BF%83%E8%BF%9B%E9%97%BD%E5%8F%B0%E9%9D%9E%E7%89%A9%E8%B4%A8%E6%96%87%E5%8C%96%E9%81%97%E4%BA%A7%E4%BA%A4%E6%B5%81%E5%90%88%E4%BD%9C%E5%86%8D%E6%80%9D%E8%80%83_%E9%99%88%E4%B8%9A%E4%B8%9A-877ff08a-bdc5-4fb6-8054-815e03e4c1e6.pdf.

[35] 福建发布2023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十大优秀案例文旅要闻福建省 ... https://wlt.fujian.gov.cn/wldt/btdt/202312/t20231219_6355570.htm.

[36] 我市1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第一批省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 ... https://wlj.fuzhou.gov.cn/zwgk/lyzx/202409/t20240918_4894328.htm.

[37] 福建公布首批省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 中国旅游报. https://www.ctnews.com.cn/wenhua/m/content/2024-09/12/content_164800.html.

[38]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工作方案 ... http://wlt.fujian.gov.cn/wldt/btdt/202309/t20230915_6259440.htm.

[39] 福建:非遗街区创新融合出实效. 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fj/202312/t20231225_950490.htm.

[42] [PDF] 福建省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探索. http://www.fjdrc.org.cn/Upload/magazine/2024-11-22/2-%E7%A6%8F%E5%BB%BA%E7%9C%81%E9%9D%9E%E7%89%A9%E8%B4%A8%E6%96%87%E5%8C%96%E9%81%97%E4%BA%A7%E4%BF%9D%E6%8A%A4%E4%B8%8E%E4%BC%A0%E6%89%BF%E7%9A%84%E6%8E%A2%E7%B4%A2%E2%80%94%E2%80%94%E6%9C%AC%E5%88%8A%E7%BC%96%E8%BE%91%E9%83%A8.pdf.

[43] 04非遗传承_ 30其他应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https://wlt.fujian.gov.cn/zfxxgkzl/zfxxgkml/30qtyzdgkdzfxx/04fwzwhyc/202211/t20221110_6043799.htm.

[44] [PDF] 促进闽台非遗传承交流合作再思考 福建社会科学院. https://www.fass.net.cn/Upload/ueditor/files/2019-11-28/%E4%BF%83%E8%BF%9B%E9%97%BD%E5%8F%B0%E9%9D%9E%E7%89%A9%E8%B4%A8%E6%96%87%E5%8C%96%E9%81%97%E4%BA%A7%E4%BA%A4%E6%B5%81%E5%90%88%E4%BD%9C%E5%86%8D%E6%80%9D%E8%80%83_%E9%99%88%E4%B8%9A%E4%B8%9A-877ff08a-bdc5-4fb6-8054-815e03e4c1e6.pdf.

[45] 04非遗传承_ 30其他应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https://wlt.fujian.gov.cn/zfxxgkzl/zfxxgkml/30qtyzdgkdzfxx/04fwzwhyc/202211/t20221110_6043799.htm.

[46] 我省全面推进非遗传承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https://www.fujian.gov.cn/xwdt/fjyw/202410/t20241014_6542267.htm.


图片


非遗资料图文: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国家公共云平台非遗课程专家,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图片


——END——


关于我们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属的开展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成果展览、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文创设计、非遗产业园建设、非遗产业链建设的非盈利性内设机构。


图片



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

“非遗产业”发展计划


非遗旅游产业、非遗美食产业、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非遗体育竞技产业、非遗演出产业、非遗数字化产业、非遗游戏产业、非遗服装鞋帽产业、非遗酒店民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礼物、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非遗展览展销、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亲子体验、非遗公司团建、非遗社区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教材图书出版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产业园、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等全领域非遗产业链建设。



为您提供最专业的非遗一站式服务:


我们立足北京,服务全国。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非遗从业者提供专业的非遗咨询与非遗服务,包括非遗项目考察,非遗方案设计,非遗科研报告,非遗商业策划,非遗经营模式,非遗资源对接,非遗市场开发等非遗全产业链服务。

景区非遗业态运营方案;景区非遗文创产品定制服务;非遗进校园特色学校打造方案;非遗进校园课程设计方案;非遗课程图书出版服务;非遗进校园师资培训;非遗传承人“非遗实训室”建设方案;非遗进社区运营模式;非遗文创设计与售卖方案;非遗数字化建设方案;非遗工坊建设方案;乡村振兴非遗方案;非遗研学一体化方案;非遗美食产业运营方案;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方案;非遗体育产业运营方案;非遗游戏产业发展方案;非遗演出运营模式方案;非遗酒店民宿运营方案;非遗服装鞋帽产业发展方案;非遗小镇建设运营方案;非遗公共文化空间运营方案。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