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6星期六
农历2025年2月29日

严敬群:高考作文20年变迁——命题与写作的变化研究

严敬群:高考作文20年变迁——命题与写作的变化研究

图片

高考作文作为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不仅反映了教育理念的演进,也折射出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本将聚焦2005年至2024年间的高考作文命题与写作的变化,通过分析这一时期作文题型、内容和要求的演变,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与社会变迁。


从命题作文到话题作文:题型的变革

作文题型的历史演变

高考作文题型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恢复高考以来的四十余年。从最初的全封闭式命题作文,到半封闭式半命题作文,再到开放性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不断开放和创新。

20世纪80年代,高考作文多为命题作文,强调忧国忧民,抒写时代新意。进入90年代,随着多元文化对人们思维的冲击,学生知识面和阅读视野的拓宽,高考作文命题也从思想性方面进一步拓展,话题作文逐渐成为90年代作文命题的主流。

2005年:话题作文的确立

2005年是高考作文改革的重要年份。从这年开始,高考作文命题开始更加注重开放性和思想性。例如,2005年全国卷一的作文题目是"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北京卷则以"''"为题,考生可以选择"安全""安逸"等多种角度进行写作。

这一时期的作文题目已经开始摆脱严格的命题限制,给予考生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空间。考生不再被固定的题目框架所束缚,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

2010年代:材料作文的兴起

进入2010年代,高考作文命题又出现了新的变化。材料作文逐渐成为主流,考生需要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写作。例如,2015年的新课标全国I卷作文题目是"我有话说",要求考生写一封信,内容涉及在高速公路上打电话的危险行为。

这种材料作文的形式进一步扩大了考生的思维空间,要求考生不仅能够理解材料,还要能够从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述。

2020年代:任务驱动型作文

到了2020年代,高考作文命题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材料+任务"型作文。这种作文形式不仅提供了材料,还明确了写作任务,要求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完成特定的写作任务。

例如,2024年高考作文题目中,新课标I卷的题目是"答案与问题",聚焦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新课标II卷的题目是"抵达未知之境",将太空探索融入题目;北京卷则讨论中华经典"历久弥新"的主题。


写作要求的变化:从规范到个性

从统一标准到多元表达

21世纪以来,高考作文命题思路愈发多变,立意更加开放,越来越倾向于让考生多元表达。这种变化反映了教育理念从统一标准向多元评价的转变。

2000年之前,高考作文往往有明确的写作要求和标准答案,考生需要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写作。而到了2000年之后,作文题目开始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例如,2005年的作文题目"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就要求考生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历史、文化、哲学等多个角度进行论述,没有固定的答案。

从单一文体到多样化文体

随着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写作文体也从单一的议论文逐渐向多样化发展。现在的高考作文不仅允许考生写议论文,还可以写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等多种文体。

例如,2015年北京卷的作文题目包括"深入灵魂的热爱""假如我与民族英雄过一天",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

从注重形式到重视内容

在过去20年中,高考作文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早期的作文评价更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结构的完整性,而现在则更加重视文章的思想深度和内容的原创性。

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高考命题专家表示,近年来的作文题目体现了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这表明高考作文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品质。


作文内容的变化:从宏大叙事到生活化表达

从政治化到生活化

20世纪80年代的高考作文题目多具有浓厚的时代痕迹,如"生活在幸福的时代里""大跃进中的新事物""我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以后"等。这些题目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开放,高考作文题目逐渐从政治化向生活化转变。例如,1987年后,连续数年高考作文题目都是给材料写议论文,如谈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带刺的玫瑰花",或者偏重生活化的"高考报志愿"等话题。

从单一视角到多元视角

早期的高考作文题目往往要求考生从单一的视角进行思考和表达。而现在的作文题目则鼓励考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表达多元化的观点。

例如,2015年上海卷的命题主题为"中国味",与以往的出题风格有所不同,但仍偏向软性题材类型。上海卷在近几年保持了"评论型"材料作文,从"评价他人生活""现代科技的影响"等角度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从封闭性到开放性

高考作文题目的内容也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早期的题目往往有明确的答案范围,而现在的题目则更加开放,允许考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和创造性的思考。

例如,2024年高考作文题目中,新课标I卷的"答案与问题"关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新课标II卷的"抵达未知之境"将太空探索融入题目,北京卷讨论中华经典"历久弥新"的主题。这些题目都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时代性,要求考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入的思考。


作文命题的变化:从封闭到开放

从全命题到半命题再到开放命题

高考作文题型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全命题、半命题和开放命题。早期的全命题作文要求考生按照固定的题目进行写作,写作空间有限。半命题作文则提供了一个题目框架,考生需要在这个框架内补充内容。而开放命题作文则完全开放,考生可以根据提供的材料或话题自由发挥。

2000年开始,高考作文命题迎来了重大变化,话题作文横空出世。这种作文类型给定一个话题,考生可以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比起命题作文,写作空间更大。

从单一命题到多元命题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高考作文命题也从单一命题向多元命题转变。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不仅考虑学科知识,还考虑学生的兴趣、情感和价值观。

例如,2024年高考作文题目涵盖了人工智能、太空探索、中华经典等多个领域,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多元性和综合性。

从统一命题到分省自主命题

2005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这年开始,高考作文命题开始实行分省自主命题。2005年高考作文13个省区市自主命题,3套统一命题试卷。这种改革赋予了各省更多的自主权,也使高考作文命题更加贴近当地学生和文化背景。

分省自主命题的实施,使得高考作文题目更加多样化,也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例如,2015年,不同省份的高考作文题目各不相同,有的关注社会热点,有的关注传统文化,有的关注个人成长。


写作评价的变化:从标准化到个性化

从统一标准到多元评价

随着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写作评价标准也从统一标准向多元评价转变。早期的作文评价主要依据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结构的完整性,而现在则更加注重文章的思想深度、内容的原创性和表达的个性化。

这种评价标准的变化反映了教育理念从统一标准向多元评价的转变,也体现了对考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视。

从量化评价到质性评价

早期的高考作文评价主要采用量化评价方式,即通过给分来评价考生的写作水平。而现在的高考作文评价则更加注重质性评价,即通过具体的评语和反馈来帮助考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这种评价方式的变化有助于考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也有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教学。

从单一评价到综合评价

高考作文的评价也从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现在的高考作文评价不仅考虑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还考虑考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2024年高考作文题目注重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考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高考作文改革的教育意义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考作文改革的最重要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开放性的作文题目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高考作文改革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种改革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高考作文改革也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随着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局限于传授固定的写作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的变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高考作文改革还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开放,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考作文改革通过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选拔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这种改革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高考作文20年的变迁反映了中国教育理念和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从全命题作文到开放性话题作文,从统一标准评价到多元评价,高考作文改革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推动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这一改革不仅有助于选拔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人才,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未来,高考作文改革将继续深化,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图片

非遗资料图文: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国家公共云平台非遗课程专家,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图片


——END——


关于我们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属的开展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成果展览、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文创设计、非遗产业园建设、非遗产业链建设的非盈利性内设机构。


图片



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

“非遗产业”发展计划


非遗旅游产业、非遗美食产业、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非遗体育竞技产业、非遗演出产业、非遗数字化产业、非遗游戏产业、非遗服装鞋帽产业、非遗酒店民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礼物、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非遗展览展销、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亲子体验、非遗公司团建、非遗社区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教材图书出版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产业园、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等全领域非遗产业链建设。



为您提供最专业的非遗一站式服务:


我们立足北京,服务全国。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非遗从业者提供专业的非遗咨询与非遗服务,包括非遗项目考察,非遗方案设计,非遗科研报告,非遗商业策划,非遗经营模式,非遗资源对接,非遗市场开发等非遗全产业链服务。

景区非遗业态运营方案;景区非遗文创产品定制服务;非遗进校园特色学校打造方案;非遗进校园课程设计方案;非遗课程图书出版服务;非遗进校园师资培训;非遗传承人“非遗实训室”建设方案;非遗进社区运营模式;非遗文创设计与售卖方案;非遗数字化建设方案;非遗工坊建设方案;乡村振兴非遗方案;非遗研学一体化方案;非遗美食产业运营方案;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方案;非遗体育产业运营方案;非遗游戏产业发展方案;非遗演出运营模式方案;非遗酒店民宿运营方案;非遗服装鞋帽产业发展方案;非遗小镇建设运营方案;非遗公共文化空间运营方案。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