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6星期六
农历2025年2月29日

田野调查:嘉兴市非遗产业化发展路径

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路径探索

图片

嘉兴市非遗资源概况

嘉兴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非遗保护体系。根据公开资料,嘉兴市已建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涵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多个门类。

非遗传名录体系

嘉兴市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精神,不断健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自2014年以来,嘉兴市已公布五批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包括"秦始皇传说"37个项目[1]"海盐钱氏传说"24个项目[3]等。这些名录的建立,为非遗保护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非遗保护基础设施

嘉兴市建立了完善的非遗保护基础设施,包括非遗综合馆、专题馆、非遗体验点等。截至2019年底,嘉兴市共有非遗综合馆5个、专题馆12个、非遗客厅11个、市级非遗体验点15个、市级非遗基地50[6]。这些场所不仅为非遗保护提供了物理空间,也为非遗展示、传承和体验创造了条件。

代表性非遗项目

嘉兴市拥有多项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如海宁的"何文秀传说"、嘉兴的"蚕歌"等传统音乐[0]。此外,桐乡市作为人类非遗项目"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传承地区,成功创建浙江省首批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13]。这些代表性项目成为嘉兴市非遗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嘉兴市非遗产业化发展现状

嘉兴市积极探索非遗产业化发展道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非遗资源的经济价值,推动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嘉兴市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嘉兴市通过统筹推进文化生态传承保护区和全域旅游,不断推动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门类的非遗项目入驻重点旅游景区[6]。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也提高了非遗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价值。

非遗文创产品开发

嘉兴市注重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和市场价值的产品。例如,海宁市黄湾镇的"非遗+"共富工坊将传统的蓝印花布技艺与现代文创产业结合,设计创作了包括蓝印花布服饰、包包、发簪、拖鞋等30余款文创产品[7]。这些文创产品既传承了传统技艺,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非遗产业融合模式

嘉兴市积极探索非遗与不同产业的融合模式,如非遗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的结合。例如,嘉兴黄酒产业通过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嘉兴黄酒产业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加持,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8]

非遗传承与创新

嘉兴市注重非遗的传承与创新,鼓励非遗传承人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海宁市黄湾镇非遗传承人施惠林通过黄湾镇大临村人民建议征集点建言,建议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路,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7]。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使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嘉兴市非遗产业化发展路径

嘉兴市通过多种路径探索非遗产业化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产业化发展模式。

构建非遗产业化可行性模式

嘉兴市从构建非遗产业化可行性模式入手,改变传统的非遗保护模式,将非遗由过去单一的事业管理转为事业管理与企业经营并重,实现非遗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价值[5]。这种模式的构建为非遗产业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济支持。

构建非遗产业化运作模式

嘉兴市积极探索非遗产业化运作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实现非遗资源的经济价值。例如,嘉兴市通过"政府推动、部门协作、村企共建"模式,充分利用看山楼非遗馆、大尖山景区非遗体验馆等场地,开设蓝印花布技艺非遗传承课堂[7]。这种运作模式既保证了非遗的公益性,又实现了其经济价值。

建立非遗产业化发展评价体系

嘉兴市建立了非遗产业化发展评价体系,对非遗产业化发展的成效进行科学评价。通过建立评价体系,嘉兴市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确保非遗产业化发展的健康可持续。这种评价体系的建立为非遗产业化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依据[5]

非遗进社区活动

嘉兴市积极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将非遗送到居民家门口,让居民亲身参与非遗体验。例如,嘉兴市南湖区新嘉街道在电子未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非遗漆扇"体验活动,居民们纷纷前来体验并大力点赞[12]。这种活动既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非遗的社会影响力。

非遗与红色文化结合

嘉兴市将非遗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例如,嘉兴作为红船起航地,围绕自身文化特色,将非遗木作与红色文化相结合,邀请老木匠手工制作,开发出别具特色的文旅产品,受到游客追捧[14]。这种结合既传承了传统技艺,又弘扬了红色文化,实现了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非遗与乡村振兴结合

嘉兴市积极探索非遗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通过发展非遗产业促进乡村经济振兴。例如,海宁市黄湾镇通过"非遗进景区"、创建"非遗+"共富工坊等方式,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的顺利并轨[7]。这种结合既保护了非遗,又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嘉兴市非遗产业化发展案例分析

嘉兴市在非遗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成功案例,这些案例为非遗产业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杨庙雪菜"非遗工坊

"杨庙雪菜"非遗工坊是嘉兴市非遗产业化发展的成功案例之一。该工坊依托非遗项目——"杨庙雪菜"腌制技艺,入选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名单[10]。工坊集雪菜种植、集中腌制、生产加工、农事体验、品牌销售于一体,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通过产业化发展,天凝镇常年种植雪菜面积3000余亩,年产2.5万余吨,年产值4500万元。在现有腌制技术的基础上,开展现代化深加工,产品附加值达到8500万元[10]。这个案例表明,非遗产业化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的统一。

黄湾镇"非遗+"共富工坊

黄湾镇"非遗+"共富工坊是嘉兴市非遗产业化发展的又一成功案例。该工坊将传统的蓝印花布技艺与现代文创产业结合,设计创作了包括蓝印花布服饰、包包、发簪、拖鞋等30余款文创产品,成功打造了蓝印花布品牌[7]。通过这种融合,既传承了传统技艺,又创造了经济价值,实现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嘉兴黄酒产业与非遗融合

嘉兴黄酒产业通过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嘉兴黄酒产业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加持,找到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最优解[8]。政府按照分类实施的要求,支持企业加大传统技艺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加强对传统技艺和当代价值的研究,推动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与转化[8]。这种融合既保护了非遗,又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经济的发展。

桐乡市非遗保护与发展

桐乡市在非遗保护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桐乡市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工作理念,主动谋划,积极作为,探索机制创新和活态运用,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体系[13]。桐乡拥有丰富多样的非遗资源,包括人类非遗项目1项、国家级3项、省级20项、嘉兴市级82项、县级146项,以及各级传承人2人、省级21人、嘉兴市级89人、县级170[13]。桐乡市的成功经验表明,非遗保护与发展需要系统性思维和多元化策略。

红船模型制作与红色旅游

嘉兴市将非遗木作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开发出别具特色的文旅产品——红船模型。嘉兴作为红船起航地,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来此参观游览,感受当地的红色文化。近年来,嘉兴围绕自身文化特色,邀请老木匠手工制作,开发出别具特色的文旅产品,受到游客追捧[14]。这种结合既传承了传统技艺,又弘扬了红色文化,实现了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嘉兴市非遗产业化发展经验与启示

经验总结

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嘉兴市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提供支持等方式,引导非遗产业化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有机结合。例如,嘉兴市通过"政府推动、部门协作、村企共建"模式,充分利用看山楼非遗馆、大尖山景区非遗体验馆等场地,开设蓝印花布技艺非遗传承课堂[7]

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嘉兴市在非遗产业化发展中,既注重保护传承,又注重创新发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例如,嘉兴市通过开设草编两创人才专长班,非遗进校园、进村社、进企业,非遗传承人"传帮带"等方式,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7]

多元主体参与:嘉兴市鼓励多元主体参与非遗产业化发展,形成政府、企业、社区、传承人等多方参与的格局。例如,海宁市黄湾镇非遗传承人施惠林通过黄湾镇大临村人民建议征集点建言,建议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路,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7]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嘉兴市根据各地的非遗资源和文化特色,因地制宜,特色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例如,桐乡市作为人类非遗项目"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传承地区,成功创建浙江省首批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13]

启示与思考

非遗产业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非遗产业化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例如,嘉兴市南湖区新嘉街道开展"非遗漆扇"体验活动,让居民亲身参与非遗体验,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12]

非遗产业化要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非遗产业化发展要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杨庙雪菜"非遗工坊通过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10]

非遗产业化要加强品牌建设:非遗产业化发展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例如,海宁市黄湾镇通过"非遗+"共富工坊,成功打造了蓝印花布品牌[7]

非遗产业化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非遗产业化发展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例如,通过直播销售非遗产品,扩大市场覆盖面[7]


参考文献

[0] 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 https://www.zsbeike.com/jl-185-1

[1] 第五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http://www.jiaxing.gov.cn/art/2024/9/24/art_1536222_22023079.html

[3]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第二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https://www.jiaxing.gov.cn/art/2022/12/2/art_1229701311_797.html

[5] 产业化背景下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百度学术.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data/paperhelp?cmd=paper_forward&longsign=71b6568ea2a9c7ee4cb68fcaf2d346fe

[6]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嘉兴实践.pdf-原创力文档.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211/8055042040006035.shtm

[7] 嘉兴海宁:关于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https://xfj.jiaxing.gov.cn/art/2024/10/9/art_1619522_58925976.html

[8] 非遗缘何成为嘉兴黄酒产业"逆袭王牌"?非遗_新浪财经_新浪网.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12-14/doc-inczksic5166459.shtml

[10] 小雪菜撬动共富大产业嘉兴市_新浪财经_新浪网.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11-20/doc-incwschw5604155.shtml

[12] 嘉兴南湖区新嘉街道:把非遗""进社区 让非遗""起来""起来. https://town.zjol.com.cn/czjsb/202405/t20240511_26834924.shtml?mode=m2pc

[13] 桐乡非遗,全国先进-嘉兴在线. https://www.cnjxol.com/21937/202411/t20241118_5856428.shtml

[14] 非遗文创显匠心嘉兴05红色_新浪新闻. https://k.sina.com.cn/article_7517400647_1c0126e470590535jw.html


图片


非遗资料图文:严敬群(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国家公共云平台非遗课程专家,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图片


——END——


关于我们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属的开展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成果展览、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文创设计、非遗产业园建设、非遗产业链建设的非盈利性内设机构。


图片



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

“非遗产业”发展计划


非遗旅游产业、非遗美食产业、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非遗体育竞技产业、非遗演出产业、非遗数字化产业、非遗游戏产业、非遗服装鞋帽产业、非遗酒店民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礼物、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非遗展览展销、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亲子体验、非遗公司团建、非遗社区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教材图书出版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产业园、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等全领域非遗产业链建设。



为您提供最专业的非遗一站式服务:


我们立足北京,服务全国。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非遗从业者提供专业的非遗咨询与非遗服务,包括非遗项目考察,非遗方案设计,非遗科研报告,非遗商业策划,非遗经营模式,非遗资源对接,非遗市场开发等非遗全产业链服务。

景区非遗业态运营方案;景区非遗文创产品定制服务;非遗进校园特色学校打造方案;非遗进校园课程设计方案;非遗课程图书出版服务;非遗进校园师资培训;非遗传承人“非遗实训室”建设方案;非遗进社区运营模式;非遗文创设计与售卖方案;非遗数字化建设方案;非遗工坊建设方案;乡村振兴非遗方案;非遗研学一体化方案;非遗美食产业运营方案;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方案;非遗体育产业运营方案;非遗游戏产业发展方案;非遗演出运营模式方案;非遗酒店民宿运营方案;非遗服装鞋帽产业发展方案;非遗小镇建设运营方案;非遗公共文化空间运营方案。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