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8星期四
农历2025年3月11日

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研究报告

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研究报告

图片

案例分析

江苏南京:秦淮灯会彰显文旅融合新生态

秦淮灯会作为南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动之一,通过灯会这一传统非遗形式,结合现代旅游需求,打造了一个集文化展示、旅游体验、商业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灯会期间,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灯饰艺术,还能体验传统民俗活动,品尝地方特色美食,购买文创产品,全方位感受南京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种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将传统节庆活动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既保护和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为旅游注入了文化内涵,实现了"非遗+旅游"的双赢局面。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创新营销,扩大了灯会的影响力和参与度,提升了游客的文化体验。

江西景德镇:古窑红店让非遗''起来

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拥有丰富的陶瓷文化遗产。"古窑红店"项目通过恢复和重建传统陶瓷生产场所,将古代制瓷工艺与现代旅游体验相结合,让游客能够近距离观察传统制瓷工艺,参与简单的制瓷体验,购买手工陶瓷产品。

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让传统工艺在旅游场景中焕发新的生命力。通过"参与式"体验,游客不再是被动的文化消费者,而是主动的文化参与者和传播者,这种互动性大大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和记忆点。

江西婺源:非遗让中国最美乡村更有'味道'

婺源拥有徽剧、绿茶制作技艺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甲路纸伞制作技艺等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将这些非遗资源与旅游景区、研学旅游等融合,走出了一条"非遗+旅游"的新路子[8]

具体做法包括在景区设置非遗展示区,让游客了解当地传统文化;开发非遗主题研学线路,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非遗节庆活动,如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展示、徽剧表演等,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

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实现了非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创新开发,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质,同时也促进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福建龙岩:看世遗永定土楼体验非遗传经典

永定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福建龙岩的案例不仅仅是展示土楼建筑本身,而是将其与非遗传习相结合,通过展示和体验客家传统工艺、民俗活动等,让游客在欣赏土楼建筑之美的同时,深入了解客家文化。

具体做法包括在土楼景区设置非遗展示区,展示客家传统工艺如木偶戏、剪纸、竹编等;组织游客参与传统节日活动,如舞龙舞狮、赛龙舟等;开展客家美食制作体验,如包饺子、蒸米酒等,让游客全方位体验客家文化。

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实现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结合,通过"物质+非物质"的双重文化体验,增强了游客的文化感知和记忆点,提升了旅游的文化深度和内涵。

湖南长沙:非遗馆让非遗项目活态发展

湖南雨花非遗馆通过社会化的策划与运营,构建起了非遗传承与传播功能兼备、本地居民文化消费与中外游客旅游消费并存的城市文化空间。这是首创的中国"非遗+"活态传承发展模式。

非遗馆不仅展示各类非遗项目,还定期举办非遗体验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戏曲表演等,让游客能够近距离接触和参与非遗活动。同时,非遗馆还与周边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合作,形成了"非遗+"的全产业链,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文化体验。

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展示,通过"+旅游"的模式,将非遗从静态展示转变为动态体验,增强了非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也为旅游提供了新的文化资源和体验项目。

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彝族火把节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重要节庆活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凉山的案例通过将火把节与旅游相结合,打造了一个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具体做法包括在火把节期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彝族歌舞表演、传统竞技活动、民族服饰展示等;开发火把节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能够全程参与火把节活动;建设火把节文化展示中心,常年展示彝族文化。

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将传统节庆活动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通过节庆活动的常态化和品牌化,扩大了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和参与度。

陕西韩城:让非遗在景区发展中绽放魅力

韩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陕西韩城的案例通过在景区中融入非遗元素,让游客在游览景区的同时,能够了解和体验当地传统文化。

具体做法包括在景区设置非遗展示区,展示当地传统工艺、民俗活动等;组织游客参与非遗体验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游戏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邀请非遗传承人讲述非遗故事,增强游客的文化认知和理解。

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实现了非遗与景区的有机融合,通过"+非遗"的模式,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同时也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

湖北十堰:'郧西七夕'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郧西七夕是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的传统节日,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十堰的案例通过将七夕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打造了一个具有浪漫色彩的文化旅游品牌。

具体做法包括在七夕期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鹊桥会、穿针引线、观星赏月等传统习俗;开发七夕主题旅游线路,如爱情之旅、浪漫之旅等;建设七夕文化主题景区,常年展示七夕文化。

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将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通过文化主题的打造和品牌化运营,增强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同时也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贵州凯里:非遗与旅游融合推动麻塘精准扶贫

贵州凯里的案例将非遗与旅游融合,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麻塘地区的精准扶贫起到了积极作用。

具体做法包括在麻塘地区开发非遗体验项目,如苗族银饰制作、蜡染、刺绣等;组织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服务,如导游、手工艺制作等;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展示当地传统文化;开展旅游培训,提升当地居民的旅游服务能力和水平。

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实现了文化保护、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通过"非遗+旅游+扶贫"的模式,既保护和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了居民生活,实现了文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重提升。

浙江东沙:非遗让古渔镇焕发新活力

东沙古镇是浙江省舟山市的一个传统渔镇,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和渔业文化遗产。浙江东沙的案例通过将非遗与古镇旅游相结合,为古渔镇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和旅游吸引力。

具体做法包括在古镇中恢复和重建传统渔业生产场景,展示传统渔业工具和技艺;组织游客参与传统渔业体验活动,如出海捕鱼、制作海产品等;举办海洋文化festival,展示海洋歌舞、渔俗活动等;建设海洋文化博物馆,常年展示海洋文化和渔业历史。

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通过"古镇+非遗+旅游"的模式,既保护了古镇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又通过旅游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经济动力,提升了古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案例特点与创新点

多元化的融合模式

十大案例展示了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多元化模式,包括:

节庆活动+旅游:如秦淮灯会、彝族火把节、郧西七夕等,通过传统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增强旅游的文化氛围和参与度。

非遗展示+体验:如雨花非遗馆、婺源非遗体验等,通过展示非遗项目和提供参与式体验,增强游客的文化感知和记忆点。

传统工艺+文创:如景德镇古窑红店、东沙古镇传统渔业体验等,通过传统工艺的展示和参与,让游客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文化景区+非遗:如永定土楼、韩城景区等,通过在景区中融入非遗元素,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这些多元化的融合模式,为非遗与旅游的结合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可以根据不同的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融合方式。

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十大案例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

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体验:传统的非遗保护更多是静态展示,而这些案例通过提供参与式体验,让非遗从"博物馆"走出来,与游客互动,增强了非遗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与现代需求相结合:这些案例根据现代游客的需求,对非遗进行了创新和改造,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体验需求,增强了非遗的市场竞争力。

产业化发展:通过与旅游结合,这些案例实现了非遗的产业化发展,形成了"非遗+"的全产业链,提升了非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这种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模式,既保护了非遗的原真性,又增强了非遗的活力和吸引力,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文化扶贫与可持续发展

部分案例如贵州凯里的"非遗与旅游融合推动麻塘精准扶贫",展示了非遗与旅游融合在扶贫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通过发展非遗旅游,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收入。

提升居民文化自信:通过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当地居民增强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了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重提升:这些案例不仅保护和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了文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这种文化扶贫和可持续发展模式,为非遗与旅游融合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经验与启示

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政府引导:政府在政策制定、资源整合、宣传推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非遗与旅游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源保障。

市场运作:这些案例都注重市场化运作,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产品和服务,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既发挥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又发挥了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为非遗与旅游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

传承与创新并重

保护非遗原真性:这些案例尊重非遗的原有形态和文化内涵,确保非遗在传承过程中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创新表达方式:这些案例根据现代游客的需求和审美,对非遗进行了创新表达,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接受方式和体验需求。

这种"传承与创新并重"的模式,既保护了非遗的文化基因,又增强了非遗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多方参与与合作共赢

政府、企业、传承人、游客等多方参与:这些案例吸引了政府、企业、传承人、学者、游客等多方主体的参与,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合作共赢:这些案例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了各方的共赢,既保护了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又满足了游客的文化需求,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这种"多方参与与合作共赢"的模式,为非遗与旅游融合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持续的发展动力。

未来发展建议

深化非遗与旅游的融合

拓展融合领域:除了现有的融合模式,可以进一步拓展非遗与旅游融合的领域,如将非遗与研学旅游、健康旅游、体育旅游等新兴旅游形式相结合,创造更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深化融合程度: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不仅在形式上结合,更在内容上深度融合,创造更加丰富和深入的文化体验。

加强标准化建设

制定标准规范:针对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各个环节,制定标准规范,确保非遗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的文化异化。

建立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效果进行评估,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改进提供依据。

推动数字化转型

运用数字技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创新非遗展示和体验方式,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和参与度。

发展数字文创:开发非遗数字文创产品,如数字藏品、虚拟展览等,拓展非遗的传播渠道和表现形式,增强非遗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加强人才培养

培养专业人才:加强非遗与旅游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包括非遗保护传承人才、旅游策划运营人才、文创设计人才等,为非遗与旅游融合提供人才支持。

提升传承人能力: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提升其市场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


图片


作者:严敬群(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副主任,作家,客座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国家公共云平台非遗课程专家,非遗职业化、产业化发展指导师,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在《中国文艺报》《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

图片


——END——


关于我们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属的开展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成果展览、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文创设计、非遗产业园建设、非遗产业链建设的非盈利性内设机构。


图片



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

“非遗产业”发展计划


非遗旅游产业、非遗美食产业、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非遗体育竞技产业、非遗演出产业、非遗数字化产业、非遗游戏产业、非遗服装鞋帽产业、非遗酒店民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礼物、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非遗展览展销、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亲子体验、非遗公司团建、非遗社区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教材图书出版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产业园、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等全领域非遗产业链建设。



为您提供最专业的非遗一站式服务:


我们立足北京,服务全国。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非遗从业者提供专业的非遗咨询与非遗服务,包括非遗项目考察,非遗方案设计,非遗科研报告,非遗商业策划,非遗经营模式,非遗资源对接,非遗市场开发等非遗全产业链服务。

景区非遗业态运营方案;景区非遗文创产品定制服务;非遗进校园特色学校打造方案;非遗进校园课程设计方案;非遗课程图书出版服务;非遗进校园师资培训;非遗传承人“非遗实训室”建设方案;非遗进社区运营模式;非遗文创设计与售卖方案;非遗数字化建设方案;非遗工坊建设方案;乡村振兴非遗方案;非遗研学一体化方案;非遗美食产业运营方案;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方案;非遗体育产业运营方案;非遗游戏产业发展方案;非遗演出运营模式方案;非遗酒店民宿运营方案;非遗服装鞋帽产业发展方案;非遗小镇建设运营方案;非遗公共文化空间运营方案。



联系我们:13810295118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网 https://www.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